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符号及缩写说明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大气硫酸盐气溶胶概述 | 第14-17页 |
1.1.1 硫酸盐的大气环境影响 | 第14-15页 |
1.1.2 硫酸盐来源和生成机制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2.1 细颗粒物中硫酸盐的污染特征 | 第17-19页 |
1.2.2 硫酸盐主要生成途径 | 第19-24页 |
1.2.3 硫酸盐相关污染物的变化趋势 | 第24-26页 |
1.3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1.3.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26页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 第28-41页 |
2.1 大气观测试验 | 第28-34页 |
2.1.1 观测站点与时间 | 第28-29页 |
2.1.2 测量与分析仪器 | 第29-34页 |
2.2 历史数据来源 | 第34-36页 |
2.3 硫酸盐生成速率计算 | 第36-41页 |
2.3.1 硫酸盐生成速率的计算方法 | 第36-40页 |
2.3.2 ISORROPIA-Ⅱ模式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济南市细颗粒物硫酸盐及相关污染物的变化趋势 | 第41-48页 |
3.1 2008-2015年硫酸盐和二氧化硫浓度的变化趋势 | 第41-44页 |
3.2 2008-2015年硫酸盐相关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 | 第44-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济南市细颗粒物硫酸盐的污染特征 | 第48-59页 |
4.1 硫酸盐和相关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 | 第48-49页 |
4.2 硫酸盐和相关污染物浓度的昼夜变化 | 第49-52页 |
4.3 硫酸盐与其它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 | 第52-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硫酸盐二次生成机制及各途径对其贡献 | 第59-68页 |
5.1 硫酸盐生成个例分析 | 第59-62页 |
5.2 不同途径对硫酸盐生成的贡献 | 第62-67页 |
5.2.1 气相OH自由基氧化二氧化硫 | 第63-64页 |
5.2.2 液相过氧化氢、臭氧和二氧化氮氧化二氧化硫 | 第64-65页 |
5.2.3 二氧化硫在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反应 | 第65-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6.2 创新点 | 第69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发表论文 | 第86-8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