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引言 | 第18页 |
1.2 6061铝合金的应用和搅拌摩擦焊 | 第18-20页 |
1.2.1 6061铝合金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2 6061铝合金的搅拌摩擦焊 | 第19-20页 |
1.3 Al-Mg-Si-(Cu)铝合金的时效析出相研究 | 第20-28页 |
1.3.1 Al-Mg-Si-(Cu)铝合金的时效析出序列 | 第21-22页 |
1.3.2 Al-Mg-Si-(Cu)铝合金的时效初期析出相 | 第22-24页 |
1.3.3 Al-Mg-Si-(Cu)铝合金的峰值时效析出相 | 第24-25页 |
1.3.4 Al-Mg-Si-(Cu)铝合金的过时效析出相 | 第25-27页 |
1.3.5 时效铝合金TEM试样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1.4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晶粒与晶界 | 第28-34页 |
1.4.1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核区的动态再结晶机制 | 第28-30页 |
1.4.2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焊核区的织构 | 第30-32页 |
1.4.3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晶界 | 第32-34页 |
1.5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热输入 | 第34-37页 |
1.5.1 搅拌摩擦焊接头热输入的研究历史 | 第34页 |
1.5.2 搅拌摩擦焊接头热输入的基本来源 | 第34-36页 |
1.5.3 铝合金薄板搅拌摩擦焊的产热分析 | 第36页 |
1.5.4 铝合金厚板搅拌摩擦焊的产热分析 | 第36-37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7-40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2.2 焊接试验 | 第41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41-46页 |
2.3.1 金相组织观察 | 第41-43页 |
2.3.2 接头力学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第44-45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 第45页 |
2.3.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5页 |
2.3.6 差热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 第45页 |
2.3.7 焊接过程中温度的测定 | 第45-46页 |
第3章 热影响区和热力影响区的显微组织特征 | 第46-62页 |
3.1 热影响区的显微组织特征 | 第46-51页 |
3.1.1 热影响区在ND-RD截面上的织构 | 第46页 |
3.1.2 热影响区的TEM分析 | 第46-48页 |
3.1.3 热影响区和母材的大尺寸颗粒相 | 第48-51页 |
3.2 热力影响区的显微组织特征 | 第51-60页 |
3.2.1 热力影响区在ND-RD截面上晶粒的显微形貌 | 第51-54页 |
3.2.2 热力影响区的织构 | 第54-57页 |
3.2.3 热力影响区的重合位置点阵晶界 | 第57-58页 |
3.2.4 热力影响区的位错与析出相 | 第58-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焊核区析出相的演变 | 第62-86页 |
4.1 焊核区的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 第62-77页 |
4.1.1 焊核区晶粒内的组织形貌 | 第62页 |
4.1.2 焊核区的过时效析出相 | 第62-68页 |
4.1.3 焊核区的动态再结晶模式 | 第68-70页 |
4.1.4 焊核区的溶质原子团簇 | 第70-77页 |
4.2 焊核区的差热扫描量热法分析 | 第77-81页 |
4.3 焊核区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81-82页 |
4.4 焊核区的大颗粒相 | 第82-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焊核区的织构与动态再结晶 | 第86-104页 |
5.1 焊接参数对焊核区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 第86-93页 |
5.2 焊核区的剪切织构 | 第93-96页 |
5.3 不同焊接参数下焊核区材料的塑性流动方式 | 第96-99页 |
5.4 焊核区的重合位置点阵晶界 | 第99-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接头的力学性能 | 第104-120页 |
6.1 焊接过程中的接触界面产热 | 第104页 |
6.2 接头的显微硬度分布 | 第104-109页 |
6.2.1 高焊接速度下接头的硬度分布 | 第104-106页 |
6.2.2 中低焊接速度下接头的硬度分布 | 第106-109页 |
6.3 接头的拉伸力学性能 | 第109-119页 |
6.3.1 焊接参数对接头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6.3.2 接头拉伸断裂形式与断口形貌 | 第112-11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20-124页 |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6-147页 |
附录 | 第147-1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