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及评估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1 绪论第9-13页
   ·研究背景第9页
   ·选题意义第9-10页
     ·历史意义第9-10页
     ·论意义第10页
     ·实践意义第10页
   ·研究方法及创新第10页
     ·查阅资料、检索文件第10页
     ·案例分析第10页
     ·创新及不足第10页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进程第10-11页
   ·论文的基本框架第11-13页
2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政策的研究(1949-1956)第13-19页
   ·土地改革运动(1949-1952)第13-15页
     ·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效果评估第14-15页
   ·初级合作化(1952-1957)第15-16页
     ·农业合作社的出现第15页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第15-16页
   ·对初级合作社的效果评价第16-19页
     ·合作化成了决策者的政治目标第16-17页
     ·工农业剪刀差和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确立第17页
     ·强制入社,致使合作化走向衰败第17-19页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土地政策的研究(1956-1966)第19-25页
   ·速成的高级合作社第19-21页
     ·高级农业合作社所导致的退社风第19-21页
   ·高级社的缺陷与创新第21-22页
     ·退社风潮的兴起突出了合作化在高级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第21-22页
     ·包产到户——创新机制的出现第22页
   ·人民公社前期第22-25页
4 "文化大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研究(1966-1978)第25-27页
   ·人民公社的进一步发展第25页
   ·对人民公社制度的评价第25-27页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土地政策的研究(1978-至今)第27-37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与完善第27-29页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孕育(1978年-1983年)第27-28页
     ·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1983-1984)第28-29页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双层经营体制(1984年-1993年)第29-30页
   ·完善相关法律,延长土地承包期(1993年-2002年)第30页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不断完善第30-33页
     ·农村土地流转的多种形式第30-31页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第31-33页
   ·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第33-34页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不足第33-34页
     ·工业反哺农业路径的形成第34页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4-37页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政策保护机制第34页
     ·土地使用权流转规模小且不规范,难以进行规模经营第34-35页
     ·来自土地的收入微薄且无保障,影响了行使土地权益的积极性第35页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第35-37页
6 以政府的行为为视角分析我国土地问题第37-53页
   ·有关政府失范行为的相关概念及界定第37-38页
     ·政府的概念第37页
     ·政府行为及其界定第37-38页
     ·政府失范行为的概念及界定第38页
   ·我国土地问题的现状-人地矛盾第38-40页
     ·人地矛盾是人为造成的第39-40页
   ·政府土地行为失范及表现第40-48页
     ·政府土地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第41-45页
     ·政府土地失范行为引发的问题及矛盾第45-48页
   ·解决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两难"问题的措施第48-53页
     ·打响"耕地保卫战"第48-49页
     ·加强财政支农的比例第49页
     ·尽快对旧村落进行整改,将可利用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第49-50页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文化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第50页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第50-51页
     ·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51-5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53-56页
   ·1949-1978 年政策变迁的特点第53-54页
   ·1978年后的政策变化第54页
   ·展望第54-56页
致谢第56-57页
附录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市农副产品市场建设规划与发展战略的研究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及其效果分析--以山西省平陆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