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启心郎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4页 |
三、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清代启心郎的设置与来源 | 第15-28页 |
第一节 清代启心郎的设置 | 第15-23页 |
一、启心郎设置原因 | 第15-18页 |
二、六部启心郎的设置 | 第18-20页 |
三、院府启心郎的设置 | 第20-21页 |
四、八旗内启心郎的设置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清代启心郎的来源 | 第23-28页 |
一、统治者的亲信 | 第23-24页 |
二、明诸生 | 第24-25页 |
三、中试举人和生员 | 第25-26页 |
四、官学生和荫生 | 第26-27页 |
五、武将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启心郎与清初政局 | 第28-43页 |
第一节 启心郎的政治活动 | 第28-38页 |
一、监督贝勒大臣 | 第28-31页 |
二、上奏陈言 | 第31-33页 |
三、宣布上谕 | 第33-34页 |
四、处理部院事务 | 第34-36页 |
五、翻译章奏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启心郎的军事活动 | 第38-39页 |
一、传递军情 | 第38-39页 |
二、随军作战 | 第39页 |
第三节 启心郎的出使活动 | 第39-43页 |
一、出使明朝 | 第39-40页 |
二、出使朝鲜 | 第40-42页 |
三、护送蒙古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清代启心郎的裁撤和特征 | 第43-61页 |
第一节 清代启心郎的裁撤 | 第43-51页 |
一、六部二院启心郎裁撤的原因 | 第43-46页 |
二、宗人府启心郎裁撤的原因 | 第46页 |
三、裁撤启心郎官员的去向 | 第46-51页 |
第二节 清代启心郎的特征 | 第51-61页 |
一、满汉启心郎的差异 | 第52-53页 |
二、启心郎与内三院(文馆)联系密切 | 第53-57页 |
三、启心郎的设废反映了皇权强化 | 第57-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