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常用面源污染模拟模型介绍 | 第12-13页 |
1.2.2 SWAT模型在流域面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2.3 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入湖沟渠污染特征 | 第18-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2.1.2 水样采集及分析 | 第19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19-21页 |
2.2 入湖沟渠氮磷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 第21-23页 |
2.2.1 洱海流域入湖沟渠水质时空变化 | 第21-22页 |
2.2.2 洱海流域入湖沟渠污染负荷时空变化 | 第22-23页 |
2.3 洱海西部入湖沟渠氮磷污染特征及受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23-28页 |
2.3.1 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特征 | 第23-24页 |
2.3.2 沟渠水质氮磷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2.3.3 土地利用与入湖沟渠水质的关系 | 第25-28页 |
2.4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水文水质模型构建 | 第30-62页 |
3.1 研究区数据库构建 | 第30-39页 |
3.1.1 数字高程模型 | 第31页 |
3.1.2 土地利用数据 | 第31-33页 |
3.1.3 土壤数据 | 第33-38页 |
3.1.4 气象数据 | 第38-39页 |
3.2 研究区污染源分析 | 第39-43页 |
3.2.1 农田面源 | 第39-40页 |
3.2.2 分散畜禽养殖 | 第40-41页 |
3.2.3 农村生活污染 | 第41页 |
3.2.4 城镇生活源 | 第41-43页 |
3.3 洱海西部模型构建 | 第43-55页 |
3.3.1 子流域划分 | 第43-44页 |
3.3.2 流域灌溉需水量计算 | 第44-47页 |
3.3.3 流域灌溉需水量导入 | 第47-49页 |
3.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9-50页 |
3.3.5 模型校准与模型评价 | 第50-52页 |
3.3.6 模型校准与验证结果 | 第52-55页 |
3.4 洱海北部模型构建 | 第55-61页 |
3.4.1 子流域划分 | 第55-56页 |
3.4.2 水库数据处理 | 第56-57页 |
3.4.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7-58页 |
3.4.4 模型校准与模型评价 | 第58-59页 |
3.4.5 模型校准与验证结果 | 第59-61页 |
3.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基于SWAT模型模拟的面源污染特征 | 第62-71页 |
4.1 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时间分布特征 | 第62-63页 |
4.2 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 | 第63-65页 |
4.2.1 研究区非点源总氮负荷空间分布 | 第63-64页 |
4.2.2 研究区非点源总磷负荷空间分布 | 第64-65页 |
4.3 研究区非点源不同污染源贡献率 | 第65-67页 |
4.4 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贡献率 | 第67-69页 |
4.5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1-7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5.2 创新点 | 第72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