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反恐怖主义立法之法理基础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恐怖主义概念与反恐怖主义之法学内涵 | 第12-14页 |
一、恐怖主义概念 | 第12-13页 |
二、反恐怖主义的法学内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反恐怖主义之法理依据 | 第14-16页 |
一、传统法学国家观与反恐怖主义 | 第14-15页 |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反恐怖主义 | 第15页 |
三、保护公民权利与反恐怖主义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反恐怖主义立法之必要性 | 第16-18页 |
一、对恐怖主义行为立法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二、对反恐怖主义行为立法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主要国家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及其特点 | 第18-28页 |
第一节 美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和特点 | 第18-21页 |
一、立法体系构成 | 第18-20页 |
二、优点与隐患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德国反恐怖主义立法模式及其特点 | 第21-24页 |
一、立法体系构成 | 第21-23页 |
二、长处与不足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俄罗斯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和特点 | 第24-28页 |
一、反恐法律构成 | 第24-26页 |
二、特点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国际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之分析 | 第28-35页 |
第一节 国际反恐怖主义法的法律渊源 | 第28-30页 |
一、主要渊源:国际反恐条约、安理会反恐决议和区域性反恐条约 | 第28-30页 |
二、补充渊源:既存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 | 第30页 |
第二节 联合国全面反恐怖主义公约(草案) | 第30-32页 |
一、全面反恐公约草案的发展历程 | 第31页 |
二、全面反恐公约草案中的重大议题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国际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一、法律制度构成缺陷 | 第32-34页 |
二、法律制度实际运行问题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中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 | 第35-41页 |
第一节 中国反恐怖主义法律体系构成 | 第35-36页 |
一、国际法渊源 | 第35页 |
二、国内法渊源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及其确定的主要制度 | 第36-38页 |
一、反恐怖主义的各项基本界定 | 第36-37页 |
二、反恐怖主义的应对机制与相关责任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中国反恐法律制度的特点与不足 | 第38-41页 |
一、法律体系构成上的特点与不足 | 第38-39页 |
二、具体制度上的特点与不足 | 第39-41页 |
第五章 世界反恐立法之趋势与中国反恐立法之完善 | 第41-49页 |
第一节 反恐怖主义主要法律制度之比较与分析 | 第41-43页 |
一、主权国家之间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比较 | 第41-42页 |
二、主权国家反恐法律制度与国际反恐法律制度之比较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43-46页 |
一、反恐怖主义立法细致化:基本界定上逐渐形成全面而普遍的共识 | 第43-44页 |
二、反恐怖主义立法科学化:偏向于程序法和人权保障法 | 第44-45页 |
三、反恐怖主义立法的国际化:国际合作将有更多的作为空间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6-49页 |
一、对反恐怖主义基本界定问题进行完善和修改 | 第46页 |
二、完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细致反恐程序和人权保护的规定 | 第46-47页 |
三、主动参与,积极拓展反恐国际合作的空间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