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桩基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数值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扩体挤密桩的提出及其工作机理 | 第18-2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扩体挤密桩的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2.3 扩体挤密桩的结构和构造 | 第19-21页 |
2.4 扩体挤密桩的施工工艺 | 第21页 |
2.5 扩体挤密桩的结构特性 | 第21-22页 |
2.6 扩体挤密桩的工作原理及效果分析 | 第22-24页 |
2.6.1 套筒消除负摩阻力 | 第22-23页 |
2.6.2 扩体装置的挤土效应 | 第23-2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扩体挤密桩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25-56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弹性力学问题复变函数法的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3.2.1 双调和函数的复变函数表示 | 第25-26页 |
3.2.2 应力分量和位移分量的复变函数表示 | 第26-27页 |
3.2.3 有限多连通域和无限域中(7)z(8)1j与(7)z(8)1y的形式 | 第27-28页 |
3.2.4 应力函数保角变换 | 第28-29页 |
3.2.5 正交曲线坐标 | 第29-30页 |
3.2.6 弹性体单孔口问题的复变求解方法步骤归纳 | 第30-31页 |
3.3 扩体挤密桩扩体的挤土效应分析 | 第31-50页 |
3.3.1 菱形孔扩张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3.3.2 弹性阶段求解 | 第34-42页 |
3.3.3 塑性阶段求解 | 第42-50页 |
3.3.4 极限扩张角的确定 | 第50页 |
3.4 扩体挤密桩单桩承载力计算 | 第50-51页 |
3.4.1 支盘承载力计算 | 第50-51页 |
3.4.2 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51页 |
3.5 扩体挤密桩力学特性分析流程 | 第51-52页 |
3.6 算例分析 | 第52-55页 |
3.6.1 工程概况 | 第52页 |
3.6.2 扩体挤密桩设计 | 第52-54页 |
3.6.3 单桩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3.7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第4章 扩体挤密桩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 | 第56-66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ADINA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56-57页 |
4.3 扩体挤密桩挤土效应数值分析 | 第57-60页 |
4.3.1 扩体挤密桩扩张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4.3.2 土体湿陷性的实现 | 第58页 |
4.3.3 模型求解 | 第58-59页 |
4.3.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4 扩体挤密桩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 第60-62页 |
4.4.1 单桩承载力分析 | 第60-61页 |
4.4.2 荷载传递特性分析 | 第61-62页 |
4.5 有限元验证 | 第62-64页 |
4.5.1 扩张弹性解验证 | 第62-63页 |
4.5.2 塑性半径验证 | 第63页 |
4.5.3 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验证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64-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