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滨水景观的驳岸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文献档案法 | 第12页 |
1.4.2 实地考察法 | 第12页 |
1.4.3 论证分析法 | 第12页 |
1.4.4 实践检验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3-14页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6.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6.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 北方滨水景观中的驳岸空间地域性相关概念 | 第16-22页 |
2.1 驳岸空间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城市滨水地区的界定 | 第16页 |
2.1.2 驳岸空间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2.1.3 驳岸空间的功能及影响 | 第16-17页 |
2.2 北方驳岸空间地域性的相关概念 | 第17-22页 |
2.2.1 北方地区的划分 | 第17页 |
2.2.2 北方滨水景观地域性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2.3 北方驳岸空间的现存问题分析 | 第18-22页 |
3. 北方驳岸空间设计的理论构建 | 第22-37页 |
3.1 北方驳岸景观的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3.1.1 起源—中国古典园林 | 第22-23页 |
3.1.2 过渡—中西园林交融 | 第23-24页 |
3.1.3 发展—现代驳岸景观 | 第24页 |
3.1.4 形成—北方驳岸景观 | 第24-25页 |
3.2 地域性在景观中的运用理论 | 第25-27页 |
3.2.1 城市意象理论 | 第25-26页 |
3.2.2 文脉延续理论 | 第26页 |
3.2.3 场所精神理论 | 第26-27页 |
3.3 景观美学运用理论 | 第27-36页 |
3.3.1 驳岸形式美的规律 | 第27-29页 |
3.3.2 驳岸空间的构图形式 | 第29-30页 |
3.3.3 驳岸空间的组织 | 第30-34页 |
3.3.4 驳岸空间的色彩组成 | 第34-36页 |
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6-37页 |
4. 北方驳岸空间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37-80页 |
4.1 驳岸的基本构造 | 第37-39页 |
4.1.1 重力式驳岸的构造 | 第37-38页 |
4.1.2 园林水体护坡的构造 | 第38页 |
4.1.3 北方气候条件对驳岸的不利因素 | 第38-39页 |
4.1.4 针对不利因素的应对措施 | 第39页 |
4.2 北方驳岸空间的水岸线处理及改进方案 | 第39-45页 |
4.2.1 直线型水岸线 | 第40-43页 |
4.2.2 曲线型水岸线 | 第43-44页 |
4.2.3 折线型水岸线 | 第44-45页 |
4.3 北方驳岸空间的立面处理及改进方案 | 第45-68页 |
4.3.1 直立式驳岸 | 第45-54页 |
4.3.2 斜坡式驳岸 | 第54-59页 |
4.3.3 阶梯式驳岸 | 第59-62页 |
4.3.4 缓坡式驳岸 | 第62-68页 |
4.3.5 驳岸立面的邻接处理 | 第68页 |
4.4 北方驳岸空间的亲水性设计 | 第68-75页 |
4.4.1 亲水活动的分类 | 第69页 |
4.4.2 南北方人民亲水活动的差异 | 第69-70页 |
4.4.3 亲水驳岸的形式选择 | 第70-72页 |
4.4.4 驳岸尺度与亲水性 | 第72-73页 |
4.4.5 具有参与性的亲水设施 | 第73-74页 |
4.4.6 水位变化下的亲水驳岸设计 | 第74-75页 |
4.5 北方驳岸空间的色彩与肌理 | 第75-76页 |
4.5.1 北方地区驳岸材料的选择对色彩的影响 | 第75页 |
4.5.2 北方地区铺装材料的选择对色彩的影响 | 第75-76页 |
4.5.3 北方地区植物的选择对色彩的影响 | 第76页 |
4.6 驳岸空间的景观构图 | 第76-80页 |
4.6.1 驳岸空间构图的层次 | 第76-78页 |
4.6.2 对岸景景观构图 | 第78-79页 |
4.6.3 纵观景景观构图 | 第79页 |
4.6.4 鸟瞰景景观构图 | 第79-80页 |
5. 南北方驳岸空间的实例分析 | 第80-90页 |
5.1 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的驳岸空间分析 | 第80-84页 |
5.1.1 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的基本概况 | 第80页 |
5.1.2 驳岸空间的景观元素分析 | 第80-83页 |
5.1.3 景观生态性分析 | 第83-84页 |
5.1.4 参与性与亲水性分析 | 第84页 |
5.2 苏州拙政园的驳岸空间分析 | 第84-88页 |
5.2.1 苏州拙政园的基本概况 | 第84页 |
5.2.2 驳岸空间景观元素分析 | 第84-87页 |
5.2.3 景观生态性分析 | 第87页 |
5.2.4 参与性与亲水性分析 | 第87-88页 |
5.3 南北方案例的驳岸空间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6. 结论 | 第90-9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6.2 未来发展思考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图表目录 | 第96-100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