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 第14-15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需求响应对我国低碳电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 第17-28页 |
2.1 电力需求响应基本理论概述 | 第17-19页 |
2.1.1 需求响应的经济学原理 | 第17-18页 |
2.1.2 需求响应实施的成本和效益分析 | 第18-19页 |
2.2 我国需求响应应用现状和发展展望 | 第19-21页 |
2.2.1 需求响应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2.2.2 需求响应未来发展展望 | 第20-21页 |
2.3 我国低碳电力发展的技术途径分析 | 第21-25页 |
2.3.1 发电低碳化 | 第21-23页 |
2.3.2 电网低碳化 | 第23-24页 |
2.3.3 用电低碳化 | 第24-25页 |
2.4 需求响应对低碳电力发展的影响 | 第25-27页 |
2.4.1 对发电侧低碳化的促进作用 | 第25-26页 |
2.4.2 对电网侧低碳化的促进作用 | 第26页 |
2.4.3 对用电侧低碳化的促进作用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低碳背景下电力需求响应效益评估体系研究 | 第28-39页 |
3.1 低碳背景下需求响应效益体系研究 | 第28-33页 |
3.1.1 需求响应效益的构成 | 第28-29页 |
3.1.2 需求响应电力用户效益及产生机理 | 第29-30页 |
3.1.3 需求响应电网企业效益及产生机理 | 第30-31页 |
3.1.4 需求响应发电企业效益及产生机理 | 第31页 |
3.1.5 需求响应政府机构效益及产生机理 | 第31-33页 |
3.2 需求响应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4页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3页 |
3.2.2 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第33-34页 |
3.3 需求响应效益评估方法 | 第34-38页 |
3.3.1 效益评估方法及适用范围比较 | 第34-35页 |
3.3.2 系统动力学方法概述 | 第35-37页 |
3.3.3 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于需求响应效益评估的适用性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低碳背景下电力需求响应效益评估模型 | 第39-53页 |
4.1 需求响应效益评估系统的因果关系 | 第39-42页 |
4.1.1 需求响应效益评估的SD建模思路 | 第39-40页 |
4.1.2 需求响应效益评估因果回路图 | 第40-42页 |
4.2 用户效益子系统模型 | 第42-45页 |
4.2.1 用户效益子系统存量流量图 | 第42-44页 |
4.2.2 用户效益子系统方程构建 | 第44-45页 |
4.3 电网企业效益子系统模型 | 第45-47页 |
4.3.1 电网企业效益子系统存量流量图 | 第45-46页 |
4.3.2 电网企业效益子系统方程构建 | 第46-47页 |
4.4 发电企业效益子系统模型 | 第47-49页 |
4.4.1 发电企业效益子系统存量流量图 | 第47-48页 |
4.4.2 发电企业效益子系统方程构建 | 第48-49页 |
4.5 政府机构效益子系统模型 | 第49-52页 |
4.5.1 政府机构效益子系统存量流量图 | 第49-51页 |
4.5.2 政府机构效益子系统方程构建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低碳背景下需求响应效益评估实证研究 | 第53-63页 |
5.1 基础参数设置 | 第53-55页 |
5.1.1 常数参数设置 | 第53-54页 |
5.1.2 状态变量初始值设置 | 第54-55页 |
5.2 低碳背景下需求响应效益评估仿真分析 | 第55-61页 |
5.2.1 用户效益评估与测算 | 第55-57页 |
5.2.2 电网企业效益评估与测算 | 第57-58页 |
5.2.3 发电企业效益评估与测算 | 第58-59页 |
5.2.4 政府机构效益评估与测算 | 第59-61页 |
5.3 低碳背景下需求响应综合效益分析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