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四、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一、公共文化 | 第20页 |
二、服务效能 | 第20-21页 |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二、公共治理理论 | 第23页 |
三、文化生态学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甘南藏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影响因素模型建构——以八角乡为例 | 第25-38页 |
第一节 案例背景 | 第25-27页 |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 | 第25-26页 |
二、甘南州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历程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研究样本与数据状况 | 第27-29页 |
一、八角乡乡镇综合文化站概况 | 第27-28页 |
二、数据收集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编码与建模 | 第29-38页 |
一、开放性编码 | 第29-34页 |
二、主轴编码 | 第34-35页 |
三、选择性编码 | 第35-38页 |
第四章 甘南藏区文化生态下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分析 | 第38-48页 |
第一节 甘南藏区文化资源富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优势 | 第38-43页 |
一、娱乐方式与群文活动:公共文化活动逻辑 | 第39-40页 |
二、民俗节日:村民参与契机 | 第40-41页 |
三、民间组织:人才培育摇篮 | 第41-42页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传承 | 第42页 |
五、宗教文化:文化精神要素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甘南藏区农牧民文化屏障: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阻力 | 第43-48页 |
一、社会关系:根深蒂固 | 第44-45页 |
二、主观心理:盲目跟风 | 第45页 |
三、精神生活:文化失衡 | 第45-46页 |
四、生活现实:价值参照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甘南藏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对策 | 第48-61页 |
第一节 甘南藏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建设特殊性 | 第48-50页 |
一、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引导的重要性 | 第48页 |
二、汉藏杂居趋势显著:服务对象的多元化 | 第48-49页 |
三、藏传佛教世俗化:文化供给的可塑性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甘南藏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策略目标 | 第50-53页 |
一、满足多元需求,凸显民族特色 | 第50-51页 |
二、营造文化环境,产生示范效应 | 第51-52页 |
三、保护文化多样性,引导和谐民风 | 第52-53页 |
第三节 甘南藏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路径 | 第53-56页 |
一、加强服务意识,明确职能定位 | 第53-54页 |
二、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凝聚效应 | 第54-55页 |
三、融合宗教文化,突破文化屏障 | 第55-56页 |
第四节 甘南藏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建设保障 | 第56-61页 |
一、重视文化建设,理顺管理体制 | 第56-57页 |
二、提升人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57-58页 |
三、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