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概述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悬置元件的发展及现状 | 第9-10页 |
1.2.2 悬置系统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 第10-11页 |
1.2.3 悬置系统对整车振动的影响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2-14页 |
2 多体动力学及ADAMS软件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14-27页 |
2.1 多体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14-18页 |
2.1.1 引言 | 第14-15页 |
2.1.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1.3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1.4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在汽车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2.2 ADAMS软件简介 | 第18-20页 |
2.3 动力学分析 | 第20-24页 |
2.3.1 广义坐标的选择 | 第20页 |
2.3.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20-21页 |
2.3.3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 第21-24页 |
2.4 静力学分析 | 第24页 |
2.5 运动学分析 | 第24页 |
2.6 初始条件分析 | 第24-27页 |
3 发动机悬置隔振性能试验及分析 | 第27-39页 |
3.1 发动机台架试验 | 第27-35页 |
3.1.1 试验过程 | 第27-30页 |
3.1.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5页 |
3.2 整车道路试验 | 第35-38页 |
3.2.1 试验过程 | 第35-36页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3.3 小结 | 第38-39页 |
4 发动机台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39-61页 |
4.1 发动机悬置的基本设计要求 | 第39-43页 |
4.1.1 静态特性的要求 | 第39页 |
4.1.2 动态特性的要求 | 第39-42页 |
4.1.3 发动机动力总成各阶固有频率的设置范围 | 第42页 |
4.1.4 发动机动力总成在整车上的安装位置范围 | 第42-43页 |
4.1.5 其它要求 | 第43页 |
4.2 发动机台架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3-52页 |
4.2.1 参数的获取 | 第43-46页 |
4.2.2 激励力和力矩分析 | 第46-49页 |
4.2.3 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4.3 发动机台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52-60页 |
4.3.1 原系统隔振特性分析 | 第54-57页 |
4.3.2 优化分析及改进设计 | 第57-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5 整车发动机隔振性能及平顺性仿真分析 | 第61-69页 |
5.1 概述 | 第61页 |
5.2 整车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5.2.1 参数的获取 | 第61页 |
5.2.2 模型的简化及特点 | 第61-62页 |
5.2.3 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5.3 整车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63-66页 |
5.3.1 隔振性能及平顺性分析 | 第63-64页 |
5.3.2 优化分析及改进设计 | 第64-66页 |
5.4 改进设计的试验验证 | 第66-68页 |
5.4.1 试验过程. | 第66-67页 |
5.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5.5 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