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刑假释实施程序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11页 |
Abstract | 第11-21页 |
引言 | 第27-2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27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27-28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一章 减刑假释程序概论 | 第29-66页 |
第一节 减刑假释的涵义与特征 | 第30-48页 |
一、减刑假释的涵义 | 第30-41页 |
(一) 减刑假释的概念 | 第30-36页 |
(二) 减刑假释的类型 | 第36-38页 |
(三) 减刑假释的功能 | 第38-41页 |
二、减刑假释程序的特征 | 第41-48页 |
(一) 减刑程序与假释程序的关系 | 第41-43页 |
(二) 减刑假释程序的特征 | 第43-48页 |
第二节 减刑假释程序的理论基础 | 第48-66页 |
一、减刑假释的权属性质 | 第48-58页 |
(一) 减刑 | 第48-53页 |
(二) 假释 | 第53-58页 |
二、减刑假释程序的价值解读 | 第58-63页 |
(一) 减刑假释程序的工具价值与独立价值 | 第58-59页 |
(二) 减刑假释程序的价值目标 | 第59-63页 |
三、减刑假释程序的正当性要求 | 第63-66页 |
第二章 减刑假释程序的模式 | 第66-76页 |
第一节 行政模式 | 第66-67页 |
第二节 司法模式 | 第67-69页 |
第三节 委员会模式 | 第69-71页 |
第四节 减刑假释程序模式的评论 | 第71-76页 |
一、对减刑假释程序模式的评述 | 第71-73页 |
二、形成不同模式的原因分析 | 第73页 |
(一) 法律传统不同 | 第73页 |
(二) 权力观和人权观不同 | 第73-74页 |
(三) 违宪审查模式不同 | 第74-75页 |
(四) 国家程序体系构造不同 | 第75-76页 |
第三章 减刑假释程序的运行 | 第76-145页 |
第一节 减刑假释程序权力主体 | 第76-94页 |
一、减刑假释程序权力主体的特征 | 第76-82页 |
(一) 行刑机关 | 第76-77页 |
(二) 法院 | 第77-79页 |
(三) 假释委员会 | 第79-80页 |
(四) 检察机关 | 第80页 |
(五) 社会组织和个人 | 第80-82页 |
二、减刑假释程序权力主体综述 | 第82-94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 | 第82-89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 | 第89-94页 |
第二节 减刑假释程序中的权利保障 | 第94-114页 |
一、罪犯的权利保障 | 第94-110页 |
(一) 罪犯权利保障的概况 | 第94-98页 |
(二) 罪犯权利保障综述 | 第98-110页 |
二、被害人权利保障 | 第110-114页 |
(一) 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概况 | 第110-111页 |
(二) 被害人权利保障综述 | 第111-114页 |
第三节 减刑假释程序的具体运作 | 第114-145页 |
一、裁决程序 | 第114-133页 |
(一) 准备及提请程序 | 第114-119页 |
(二) 裁决程序 | 第119-133页 |
二、监督程序 | 第133-137页 |
(一) 日常监督程序 | 第133-134页 |
(二) 紧急状况处置程序 | 第134-136页 |
(三) 监督变更处理程序 | 第136-137页 |
三、撤销程序 | 第137-145页 |
(一) 减刑撤销程序 | 第137-138页 |
(二) 假释撤销程序 | 第138-145页 |
第四章 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现状 | 第145-172页 |
第一节 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历史演变 | 第145-154页 |
一、古代恤刑程式简论 | 第145-147页 |
(一) 恤刑概述 | 第145-146页 |
(二) 恤刑之程式 | 第146页 |
(三) 我国古代未出现减刑假释的原因 | 第146-147页 |
二、近代发端与推进 | 第147-149页 |
(一) 各阶段概述 | 第147-149页 |
(二) 对该阶段发展进程的评述 | 第149页 |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 第149-150页 |
四、社会主义减刑假释程序的建立与发展 | 第150-153页 |
(一) 减刑假释程序初创期 | 第150-151页 |
(二) 减刑假释程序定型期 | 第151-152页 |
(三) 减刑假释程序快速发展期 | 第152-153页 |
(四) 评述 | 第153页 |
五、我国减刑假释程序发展史总评 | 第153-154页 |
第二节 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现状 | 第154-166页 |
一、基本现状概况 | 第154-155页 |
二、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155-162页 |
(一) 观念层面 | 第155-157页 |
(二) 法律规范层面 | 第157-159页 |
(三) 司法适用层面 | 第159-162页 |
(四) 配套制度环境层面 | 第162页 |
三、原因分析 | 第162-166页 |
(一) 固守减刑假释奖励刑罚观 | 第162-163页 |
(二) 权力错位的主体配置关系 | 第163-164页 |
(三) 脆弱的检察监督权力 | 第164-166页 |
第三节 我国减刑假释程序发展的新探索 | 第166-172页 |
一、完善提请程序的探索 | 第166-168页 |
二、完善审理程序的探索 | 第168-170页 |
三、完善检察监督程序的探索 | 第170-172页 |
第五章 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重构 | 第172-189页 |
第一节 重构的总体理念 | 第172-173页 |
第二节 重构的基本思路 | 第173-178页 |
一、模式抉择 | 第173-176页 |
(一) 行政模式中国移植之假说 | 第173-176页 |
(二) 司法模式之保留 | 第176页 |
二、总体构想 | 第176-178页 |
第三节 重构的具体进路 | 第178-189页 |
一、现行法律框架内程序修补进路 | 第178-184页 |
(一) 优化提请程序 | 第178-180页 |
(二) 完善审理程序 | 第180-182页 |
(三) 改进假释监督与撤销 | 第182-183页 |
(四) 强化检察监督 | 第183-184页 |
二、根本革新进路 | 第184-189页 |
(一) 构建减刑假释程序的新构造 | 第184-185页 |
(二) 裁决程序改革进路 | 第185-187页 |
(三) 监督程序改革进路 | 第187页 |
(四) 撤销程序改革进路 | 第187-189页 |
致谢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