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

紫归子妇炎栓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复方栓剂及中药质量控制研究进展第12-37页
    1 妇科炎症现状第12-16页
        1.1 阴道炎治疗方法第12-15页
        1.2 治疗妇科炎症剂型发展第15-16页
    2 栓剂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2.1 栓剂的基质第16-17页
        2.2 栓剂的制备第17-18页
        2.3 阴道用栓剂概述第18-19页
        2.4 小结第19页
    3 方中各味药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综述第19-27页
        3.1 当归第20-21页
        3.2 当归药理作用第21-23页
        3.3 紫草第23-24页
        3.4 紫草的药理作用第24-25页
        3.5 苦豆子第25-26页
        3.6 苦豆子药理作用第26-27页
    4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第27页
    5 现代技术分析手段在中药质量控制的应用第27-29页
    6 方中各味药材质控指标测定第29-30页
    7 研究思路第30页
    8 小结第30-32页
    参考文献第32-37页
第二章 紫归子妇炎栓提取工艺研究第37-60页
    第一节 当归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研究第37-43页
        1. 前言第37页
        2. 仪器与试剂第37-38页
        3. 方法学部分第38-40页
            3.1 正交实验设计第38页
            3.2 渗漉提取第38页
            3.3 出膏率测定第38-39页
            3.4 阿魏酸的测定第39-40页
        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40-42页
        5. 优选工艺验证试验第42页
        6. 讨论第42页
        7. 小结第42-43页
    第二节 紫草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研究第43-50页
        1. 前言第43页
        2. 仪器与试剂第43-44页
        3. 方法学部分第44-46页
            3.1 正交试验设计第44页
            3.2 渗漉提取第44页
            3.3 出膏率测定第44页
            3.4 总萘醌含量测定第44-45页
            3.5 左旋紫草素含量测定第45-46页
        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6-48页
        5. 优选工艺验证试验第48-49页
        6. 讨论第49页
        7. 小结第49-50页
    第三节 苦豆子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研究第50-58页
        1. 前言第50页
        2. 仪器与试剂第50页
        3. 方法学部分第50-54页
            3.1 苦豆子提取物的正交试验设计第51页
            3.2 出膏率测定第51页
            3.3 总生物碱的测定第51-52页
            3.4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测定第52-54页
        4. 正交实验结果第54-56页
        5. 优选工艺验证试验第56页
        6. 讨论第56-57页
        7. 小结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第三章 药效学实验的研究第60-64页
    1. 前言第60页
    2. 材料第60页
    3. 实验方法第60-61页
    4. 耳廓抗炎结果第61页
    5. 讨论第61-62页
    6. 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4页
第四章 制剂制备工艺研究第64-69页
    1. 前言第64页
    2. 仪器与试剂第64页
    3. 实验部分第64-66页
        3.1 满因子正交设计第64-65页
        3.2 满因子分析结果与分析第65-66页
    4 栓剂的制备第66页
    5. 讨论第66-67页
    6 小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第五章 紫归子妇炎栓质量标准研究第69-83页
    1. 前言第69页
    2. 仪器与试药第69-70页
    3. 方法与结果第70-75页
        3.1 色谱条件第70-72页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72页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72页
        3.4 线性关系考察第72页
        3.5 稳定性考察第72-73页
        3.6 精密度试验第73页
        3.7 重复性试验第73页
        3.8 回收率试验第73-75页
        3.9 样品测定第75页
    4. 薄层鉴别第75-80页
        4.1 紫归子妇炎栓中当归的鉴别第75-77页
        4.2 紫归子妇炎栓中紫草的鉴别第77-79页
        4.3 紫归子妇炎栓中苦豆子的鉴别第79-80页
    5. 讨论第80-81页
    6. 小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3-84页
    1. 总结第83页
    2. 展望第83-8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保密申请表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药子与白桂木化学成分的研究
下一篇:大豆转录因子基因GmMYC的克隆与功能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