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EPON技术在居民小区中的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 第11页 |
1.2.1 对EPON技术的优势进行了总结 | 第11页 |
1.2.2 对EPON技术的应用模式进行了分析 | 第11页 |
1.2.3 EPON技术在居民小区的设计和实施 | 第11页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EPON技术介绍 | 第13-28页 |
2.1 PON技术的发展 | 第13-15页 |
2.2 EPON的系统结构 | 第15-16页 |
2.3 EPON的传输原理 | 第16-18页 |
2.4 EPON协议栈介绍 | 第18-21页 |
2.4.1 EPON的分层模型 | 第18-19页 |
2.4.2 MPCP子层 | 第19页 |
2.4.3 EPON的物理层 | 第19-21页 |
2.5 EPON的关键技术 | 第21-25页 |
2.5.1 EPON数据链路层的关键技术 | 第21-23页 |
2.5.2 EPON物理层的关键技术 | 第23-24页 |
2.5.3 EPON的QoS问题 | 第24-25页 |
2.6 EPON的拓扑结构 | 第25-26页 |
2.7 EPON技术的特点 | 第26-28页 |
第三章 EPON技术的应用模式 | 第28-38页 |
3.1 EPON在接入网中的应用模式 | 第28页 |
3.1.1 FTTC方式 | 第28页 |
3.1.2 FTTB方式 | 第28页 |
3.1.3 FTTO和FTTH方式 | 第28页 |
3.2 EPON接入网组网方式 | 第28-30页 |
3.2.1 住宅小区 | 第29页 |
3.2.2 工业区 | 第29页 |
3.2.3 商务街或别墅 | 第29页 |
3.2.4 在偏远地区接入点的应用 | 第29-30页 |
3.3 EPON技术在北京联通的应用模式 | 第30-36页 |
3.3.1 EPON+DSLAM模式 | 第30页 |
3.3.2 EPON+LAN模式 | 第30-31页 |
3.3.3 FTTH应用模式 | 第31-32页 |
3.3.4 大客户专线应用模式 | 第32-34页 |
3.3.5 农村信息化应用模式 | 第34-35页 |
3.3.6 视频监控承载应用模式 | 第35-36页 |
3.4 EPON技术在联通公司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 第36页 |
3.5 EPON技术在联通公司的应用策略探讨 | 第36-38页 |
第四章 EPON在居民小区的应用和建设方案 | 第38-66页 |
4.1 应用背景和意义 | 第38页 |
4.2 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8-41页 |
4.2.1 必要性分析 | 第38-40页 |
4.2.2 可行性分析 | 第40-41页 |
4.3 EPON与ADSL和LAN的分析对比 | 第41-44页 |
4.3.1 EPON与ADSL的比较 | 第41-43页 |
4.3.2 EPON与LAN接入的比较 | 第43-44页 |
4.3.3 EPON的优势 | 第44页 |
4.4 小区现状及业务需求分析 | 第44-46页 |
4.4.1 皓月园小区现状 | 第44-45页 |
4.4.2 业务需求分析 | 第45-46页 |
4.5 网络建设方案 | 第46-55页 |
4.5.1 建设目标及原则 | 第46页 |
4.5.2 总体网络结构 | 第46-47页 |
4.5.3 OLT接入节点设置 | 第47页 |
4.5.4 ONU接入节点设置 | 第47-49页 |
4.5.5 分光器设置 | 第49-50页 |
4.5.6 宽带业务区设置 | 第50页 |
4.5.7 数据业务认证流程 | 第50页 |
4.5.8 承载方案 | 第50-51页 |
4.5.9 上联方案 | 第51页 |
4.5.10 上联带宽计算 | 第51-52页 |
4.5.11 用户带宽计算 | 第52-53页 |
4.5.12 网管方案 | 第53页 |
4.5.13 IP地址分配 | 第53页 |
4.5.14 EPON承载多业务方案 | 第53-55页 |
4.6 EPON系统测试 | 第55-66页 |
4.6.1 EPON系统参考模型和测试参考点 | 第55-56页 |
4.6.2 测试验收项目 | 第56页 |
4.6.3 设备测试条件 | 第56-57页 |
4.6.4 光缆线路测试条件 | 第57-58页 |
4.6.5 光通道损耗核算 | 第58-59页 |
4.6.6 光缆线路测试 | 第59-60页 |
4.6.7 测试内容及结果 | 第60-66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6-67页 |
5.1 总结 | 第66页 |
5.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缩略语表 | 第69-70页 |
致谢词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