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8-19页 |
1.1 橡胶树的产排胶生理 | 第9页 |
1.2 乙烯刺激效应 | 第9-12页 |
1.2.1 乙烯利刺激橡胶树的增产作用 | 第10-11页 |
1.2.2 乙烯对橡胶树的副作用 | 第11-12页 |
1.3 胶乳生理参数 | 第12-14页 |
1.4 割胶制度的演进 | 第14-15页 |
1.5 气刺割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7.1 不同刺激位置对胶乳生理影响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7.2 不同割胶强度对胶乳生理影响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不同气刺位置对胶树的生理影响 | 第19-38页 |
2.1 试验材料与样品的预处理 | 第19-2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2.1.3 提取乳清 | 第20页 |
2.1.4 提取胶乳浸出液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干胶产量 | 第21页 |
2.2.2 干胶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2.3 蔗糖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2.4 硫醇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2.5 无机磷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2.6 镁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7 黄色体破裂指数的测定 | 第22页 |
2.2.8 pH值的测定 | 第22-23页 |
2.2.9 POD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2.2.10 SOD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2.2.11 乳管堵塞指数的测定 | 第23页 |
2.2.1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13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2.14 试验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2.3.1 干胶产量 | 第24-26页 |
2.3.2 干胶含量 | 第26-27页 |
2.3.3 硫醇含量 | 第27-28页 |
2.3.4 蔗糖含量 | 第28-29页 |
2.3.5 无机磷含量 | 第29-30页 |
2.3.6 镁离子含量 | 第30-31页 |
2.3.7 黄色体破裂指数 | 第31-32页 |
2.3.8 堵塞指数 | 第32-33页 |
2.3.9 过氧化物酶 | 第33-34页 |
2.3.10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34-35页 |
2.3.11 pH值 | 第35-36页 |
2.4 讨论 | 第36-38页 |
3 橡胶树气刺割胶中不同割胶强度的生理效应 | 第38-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样品采集 | 第38页 |
3.1.3 干胶产量 | 第38页 |
3.1.4 干胶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3.1.5 蔗糖、硫醇、无机磷、镁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3.1.6 黄色体破裂指数、pH值的测定 | 第39页 |
3.1.7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39页 |
3.1.8 堵塞指数和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3.1.9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3.2.1 干胶产量 | 第39-40页 |
3.2.2 黄色体破裂指数 | 第40-41页 |
3.2.3 干胶含量 | 第41-42页 |
3.2.4 无机磷含量 | 第42-43页 |
3.2.5 镁离子含量 | 第43页 |
3.2.6 蔗糖含量 | 第43-44页 |
3.2.7 硫醇含量 | 第44-45页 |
3.2.8 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45-46页 |
3.2.9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第46-47页 |
3.2.10 pH值 | 第47-48页 |
3.2.11 堵塞指数 | 第48-50页 |
3.3 讨论 | 第50-52页 |
4 主要创新点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