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东部隆务河群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1.3.3 技术难点 | 第11页 |
| 1.4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5页 |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 2.2 区域地质 | 第14-19页 |
| 2.2.1 大地构造 | 第14-15页 |
| 2.2.2 大地构造发展史 | 第15-17页 |
| 2.2.3 区域地层 | 第17-19页 |
| 2.2.4 区域岩浆岩 | 第19页 |
| 2.3 研究区地质 | 第19-25页 |
| 2.3.1 地层 | 第19-22页 |
| 2.3.1.1 元古界 | 第19-20页 |
| 2.3.1.2 二叠系 | 第20页 |
| 2.3.1.3 三叠系 | 第20-22页 |
| 2.3.1.4 侏罗系 | 第22页 |
| 2.3.1.5 白垩系 | 第22页 |
| 2.3.2 构造 | 第22-23页 |
| 2.3.3 岩浆岩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实测地层剖面描述 | 第25-38页 |
| 3.1 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剖面 | 第25-35页 |
| 3.2 青海省同仁县齐约公玛剖面(Ⅰ) | 第35页 |
| 3.3 青海省同仁县齐约公玛地层剖面(Ⅱ) | 第35-38页 |
| 第四章 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8-60页 |
| 4.1 岩石地层划分原则 | 第38页 |
| 4.2 岩石地层对比方法 | 第38-39页 |
| 4.2.1 重要地层界面法 | 第38页 |
| 4.2.2 标志层法 | 第38-39页 |
| 4.2.3 岩性法 | 第39页 |
| 4.2.4 岩性组合或旋回法 | 第39页 |
| 4.3 隆务河群命名沿革 | 第39-42页 |
| 4.4 隆务河群岩石学特征 | 第42-48页 |
| 4.4.1 岩石颜色与类型 | 第42页 |
| 4.4.2 沉积构造 | 第42-45页 |
| 4.4.3 岩性特征 | 第45-47页 |
| 4.4.4 地层结构 | 第47-48页 |
| 4.5 隆务河群对比 | 第48-54页 |
| 4.5.1 隆务河河口剖面描述 | 第48-52页 |
| 4.5.2 隆务河群区域对比 | 第52-54页 |
| 4.6 隆务河群划分 | 第54-57页 |
| 4.7 问题讨论 | 第57-60页 |
| 第五章 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 | 第60-62页 |
| 5.1 生物地层 | 第60-61页 |
| 5.2 年代地层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第62-68页 |
| 6.1 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划分标志 | 第62-63页 |
| 6.1.1 岩性标志 | 第62页 |
| 6.1.2 物理标志 | 第62页 |
| 6.1.3 古生物标志 | 第62-63页 |
| 6.2 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分析 | 第63-68页 |
| 6.2.1 果木沟组沉积相分析 | 第64-66页 |
| 6.2.2 江里沟组沉积相分析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