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公路明挖隧道施工监测与信息反馈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所依托工程地质背景介绍 | 第13-23页 |
1.3.1 石大公路明挖隧道工程概况 | 第13-15页 |
1.3.2 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 第15-19页 |
1.3.3 坑周边环境状况 | 第19页 |
1.3.4 水文条件 | 第19-21页 |
1.3.5 支护体系 | 第21-23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监控量测仪器的基本原理及要求 | 第24-36页 |
2.1 量测仪器的基本要求 | 第24-25页 |
2.2 量测仪器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 | 第25-35页 |
2.2.1 水准仪及全站仪 | 第25-26页 |
2.2.2 测斜仪 | 第26-27页 |
2.2.3 电测水位尺 | 第27-28页 |
2.2.4 应变计及钢筋计 | 第28-31页 |
2.2.5 土压力计 | 第31-32页 |
2.2.6 收敛仪 | 第32-34页 |
2.2.7 裂缝宽度测试仪 | 第34-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监控量测技术方案研究 | 第36-42页 |
3.1 监控量测目的及依据 | 第36-37页 |
3.1.1 监控量测目的 | 第36页 |
3.1.2 监控量测依据 | 第36-37页 |
3.2 监控量测设计原则及监测频率 | 第37-39页 |
3.2.1 监控量测的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3.2.2 监控量测的监测频率 | 第38-39页 |
3.3 监测实施工序与计划安排 | 第39-41页 |
3.3.1 监测的实施工序 | 第39页 |
3.3.2 监测的计划安排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明挖隧道的施工监测内容与方法研究 | 第42-48页 |
4.1 施工监测内容研究 | 第42-45页 |
4.1.1 支护结构顶的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 | 第42页 |
4.1.2 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 第42页 |
4.1.3 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 | 第42-43页 |
4.1.4 地下水位监测 | 第43页 |
4.1.5 支撑内力监测 | 第43页 |
4.1.6 立柱竖向位移监测 | 第43页 |
4.1.7 土钉内力监测 | 第43-44页 |
4.1.8 周边建筑沉降及倾斜监测 | 第44页 |
4.1.9 周边建筑裂缝监测 | 第44页 |
4.1.10 周边管线变形监测 | 第44页 |
4.1.11 隧道断面收敛监测 | 第44-45页 |
4.2 施工监测方法研究 | 第45-47页 |
4.2.1 基准点的设置 | 第45页 |
4.2.2 监测点的布设 | 第45-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监测数据采集与信息反馈技术研究 | 第48-69页 |
5.1 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48-65页 |
5.1.1 数据的采集 | 第48页 |
5.1.2 数据的整理 | 第48-61页 |
5.1.3 结果的分析 | 第61-65页 |
5.2 监测信息反馈机制研究 | 第65-68页 |
5.2.1 信息反馈流程 | 第65-67页 |
5.2.2 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措施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