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区地压型热储流体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及其指示意义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1.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地下热水起源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地热水成因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2.3 地压型热储流体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 1.3.1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 1.3.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及地热地质条件 | 第14-25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6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4-15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 2.1.3 气象水文 | 第15-16页 |
| 2.2 构造 | 第16-18页 |
| 2.2.1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6-18页 |
| 2.2.2 控热构造 | 第18页 |
| 2.3 热储 | 第18-22页 |
| 2.3.1 地压孔隙型热储特征 | 第18-20页 |
| 2.3.2 蓝田灞河组物性特征 | 第20-22页 |
| 2.4 沉积相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咸阳城区热储流体环境同位素基本特征 | 第25-31页 |
| 3.1 氢氧同位素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25-27页 |
| 3.2 13C 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 3.3 14C 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 3.4 34S 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咸阳城区热储流体化学组分空间变化规律 | 第31-45页 |
| 4.1 水质类型的空间变化 | 第31-33页 |
| 4.2 热储流体温度的空间变化 | 第33-35页 |
| 4.3 硬度的空间变化 | 第35页 |
| 4.4 TDS 及宏量组分的空间变化 | 第35-39页 |
| 4.5 微量组分的空间变化 | 第39-43页 |
| 4.5.1 SiO2的空间变化 | 第40-41页 |
| 4.5.2 Sr 的空间变化 | 第41-42页 |
| 4.5.3 F-的空间变化 | 第42-4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咸阳城区同位素地球化学演化的指示意义 | 第45-66页 |
| 5.1 对热储流体起源成因的指示 | 第45-55页 |
| 5.1.1 接受补给时的水源 | 第45-46页 |
| 5.1.2 接受补给时的方向 | 第46-50页 |
| 5.1.3 接受补给时的年代 | 第50-51页 |
| 5.1.4 补给路径上的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 第51-55页 |
| 5.2 对热储流体的成因类型的指示 | 第55-59页 |
| 5.2.1 环境同位素证据 | 第55-57页 |
| 5.2.2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 | 第57-58页 |
| 5.2.3 沉积演化史分析 | 第58-59页 |
| 5.3 研究区地热系统分类 | 第59-61页 |
| 5.3.1 根据热储温度划分 | 第59页 |
| 5.3.2 根据地热成因划分 | 第59页 |
| 5.3.3 根据不同赋存环境划分 | 第59-61页 |
| 5.4 对渭河北岸大断裂导水意义的指示 | 第61-63页 |
| 5.5 对西安、咸阳城区热水联系的指示 | 第63-65页 |
| 5.5.1 环境同位素证据 | 第63页 |
| 5.5.2 水文地球化学证据 | 第63-65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结论及建议 | 第66-67页 |
| 1 结论 | 第66页 |
| 2 建议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