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8-11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三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1页 |
第一章 证券信用评级机构基本理论和历史发展 | 第11-17页 |
第一节 证券信用评级的定义和功能 | 第11-13页 |
一 定义 | 第11-13页 |
二 信用评级的作用 | 第13页 |
第二节 证券信用评级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一、信息非对称性理论 | 第13-14页 |
二、交易成本理论 | 第14-15页 |
三、博弈论 | 第15页 |
四、监管失灵理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次贷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所扮演的角色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业所暴露出的内在问题 | 第18-25页 |
一 信息披露困境 | 第18-19页 |
二 信用评级行业的利益冲突问题 | 第19-22页 |
三 信用评级业的行业垄断问题 | 第22-23页 |
四 证券信用评级机构内部治理缺陷 | 第23-25页 |
五 信用评级机构“权大责轻” | 第25页 |
第三章 国外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选择及相应改革措施 | 第25-44页 |
第一节 美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和改革 | 第25-32页 |
一 全国认可的评级机构制度(NRSRO)的产生 | 第25-26页 |
二 信用评级机构制度的确立与改革 | 第26-32页 |
第二节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制和改革 | 第32-37页 |
一 对信用评级机构立法的沿革 | 第32-33页 |
二 危机后,欧盟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态势 | 第33页 |
三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条例正式颁布施行 | 第33-37页 |
第三节 国际机构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反思与改革 | 第37-42页 |
一 G20领袖高峰会议的共识 | 第37页 |
二 国际证监会组织改革 | 第37-41页 |
三 巴塞尔委员会改革 | 第41-42页 |
第四节 欧美监管模式对比 | 第42-44页 |
一 美国和欧盟监管背景的不同 | 第42页 |
二 美国和欧盟监管理念的不同 | 第42-43页 |
三 美国和欧盟对评级机构监管模式的不同 | 第43页 |
四 美国和欧盟监管模式优劣比较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证券信用评级监管制度建议 | 第44-63页 |
第一节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概况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构建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制度的若干建议 | 第46-63页 |
一 完善我国证券评级机构市场准入制度 | 第46-52页 |
二 建立我国证件信用评级机构业务持续监管体系 | 第52-56页 |
三 明确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 | 第56-62页 |
四 制定专门的《信用计级管理法》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6页 |
注释 | 第66-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