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1.3.1 嫁娶婚姻 | 第8页 |
1.3.2 招赘婚姻 | 第8页 |
1.3.3 家庭关系 | 第8页 |
1.3.4 新“婆媳翁婿”关系 | 第8-9页 |
1.3.5 结构式家庭治疗 | 第9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9-10页 |
1.4.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9页 |
1.4.2 家庭系统理论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2.1 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2.2 招赘婚姻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3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3 招赘婚姻与嫁娶婚姻家庭关系矛盾的差异 | 第14-24页 |
3.1 矛盾冲突的主体不同 | 第14-15页 |
3.1.1 嫁娶婚姻矛盾冲突主要的主体——婆媳 | 第14页 |
3.1.2 招赘婚姻矛盾冲突主要的主体——新“婆媳翁婿” | 第14-15页 |
3.2 矛盾冲突的核心问题不同 | 第15-21页 |
3.2.1 姓氏问题 | 第15-16页 |
3.2.2 赡养问题 | 第16-19页 |
3.2.3 决策权问题 | 第19-21页 |
3.3 产生招赘婚姻与嫁娶婚姻家庭关系矛盾差异的原因 | 第21-24页 |
3.3.1 传统观念影响使社会对上门女婿认同感低 | 第22页 |
3.3.2 经济基础决定上门女婿的话语权缺失 | 第22页 |
3.3.3 女方易于与自身家庭界限模糊,上门女婿遭孤立 | 第22-24页 |
4 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处理招赘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运用 | 第24-29页 |
4.1 理论基础 | 第24页 |
4.2 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4.2.1 家庭结构 | 第24页 |
4.2.2 家庭子系统 | 第24-25页 |
4.2.3 界限 | 第25页 |
4.2.4 结盟、权利和联盟 | 第25页 |
4.3 个案分析 | 第25-29页 |
4.3.1 加入家庭与评估诊断 | 第25-27页 |
4.3.2 确立目标和干预措施 | 第27-29页 |
5 总结和讨论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附录 | 第33-40页 |
附录 A 访谈者家庭资料概述 | 第33-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 第4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