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安全保密论文--数据备份与恢复论文

证券业信息系统备份能力建设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2 灾备建设存在的问题第9页
    1.3 研究内容与贡献第9-10页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第10-12页
第二章 容灾备份关键技术第12-20页
    2.1 数据备份技术第12-14页
        2.1.1 数据备份意义第12页
        2.1.2 数据备份策略第12-13页
        2.1.3 数据备份类型第13页
        2.1.4 数据备份模式第13-14页
        2.1.5 数据备份软件第14页
    2.2 数据复制技术第14-16页
        2.2.1 基于智能存储的复制技术第14-15页
        2.2.2 基于主机的数据复制技术第15页
        2.2.3 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复制技术第15-16页
    2.3 虚拟化技术第16-18页
        2.3.1 服务器虚拟化第16页
        2.3.2 存储虚拟化技术第16-17页
        2.3.3 虚拟化容灾的优势第17-18页
    2.4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第18-19页
    2.5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证券业备份能力体系第20-28页
    3.1 备份能力术语第20-22页
        3.1.1 术语和定义第20-21页
        3.1.2 衡量指标第21页
        3.1.3 分级标准第21-22页
    3.2 等级划分的方法第22-26页
        3.2.1 风险分析第23-24页
        3.2.2 业务影响分析第24-26页
    3.3 业务连续性第26页
    3.4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四章 证券业灾备中心模式第28-32页
    4.1 灾备建设模式第28页
    4.2 两地三中心第28-29页
    4.3 两地两中心第29-31页
    4.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五章 证券业备份能力建设实践第32-62页
    5.1 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模型第32-36页
        5.1.1 集群热备系统第35页
        5.1.2 本地温备系统第35页
        5.1.3 同城灾备系统第35-36页
        5.1.4 异地灾备系统第36页
        5.1.5 集中控制系统第36页
    5.2 备份能力需求分析第36-38页
        5.2.1 备份能力现状第36-37页
        5.2.2 信息系统分类第37-38页
    5.3 备份能力设计原则第38-39页
        5.3.1 总体设计原则第38页
        5.3.2 备份能力体系第38-39页
    5.4 总体设计方案第39-57页
        5.4.1 备份建设目标第39-40页
        5.4.2 技术路线选择第40-41页
        5.4.3 数据备份系统设计与实现第41-45页
        5.4.4 系统容灾方案第45-57页
            5.4.4.1 灾备系统设计与实现第46-53页
            5.4.4.2 虚拟容灾设计与实现第53-57页
    5.5 工程实施与效果第57-61页
        5.5.1 工程实施阶段第57-58页
        5.5.2 工程实践效果第58-61页
            5.5.2.1 关键指标测试效果第58-60页
            5.5.2.2 故障应急演练效果第60-61页
    5.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62-64页
    6.1 主要工作总结第62-63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与录用的学术论文第68页
攻读学位期承担的科研项目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
下一篇:社交网络中的视频观看质量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