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悖逆”的幽灵—传播学视野中的孙嘉淦伪稿案(1751-1753年)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7页 |
问题提出 | 第9-13页 |
资料来源 | 第13-14页 |
论文思路与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注释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脚夫都知道的奏稿 | 第17-41页 |
乾隆三年的一份上谕 | 第17-19页 |
奏折 (密奏) 与题奏 (露章) | 第19-21页 |
伪奏稿的社会传播 | 第21-32页 |
江西武官们的饭局 | 第21-23页 |
江南水利效力州同官贵震案内传抄事 | 第23-27页 |
江西官员与生意人间的递相传抄情形 | 第27-28页 |
湖北汉口、江西的买卖人们 | 第28-32页 |
伪稿的传播圈 | 第32-34页 |
注释 | 第34-41页 |
第二章 涌动的社会 | 第41-65页 |
人口、市场与百姓生计 | 第41-49页 |
人口增长与农业商品化 | 第41-45页 |
飞涨的物价及首当其冲者 | 第45-48页 |
江西地区 | 第48-49页 |
帝制晚期经济交往和信息沟通的网络 | 第49-53页 |
作为经济交往的城市与作为治所的城市 | 第50-51页 |
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和信息沟通网络 | 第51-53页 |
清代前期的政府活动及其民间影响 | 第53-58页 |
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民间反响 | 第54-56页 |
第一次金川战事所波及的人群 | 第56-58页 |
市场力量所孕生的政治信息的传播网 | 第58页 |
注释 | 第58-65页 |
第三章 各出各招:查办令下的皇帝与地方官僚 | 第65-93页 |
伪奏稿案公开前后 | 第65-73页 |
云贵揭发伪奏稿流传事 | 第65-67页 |
多地缉获伪造奏稿 | 第67-69页 |
公开申斥山东巡抚准泰 | 第69-71页 |
那些不称职的封疆大吏 | 第71-73页 |
对外省吏治的戒心 | 第73-80页 |
乾隆的宽缓初政 | 第74-76页 |
民玩与吏治 | 第76-78页 |
整饬官僚机器 | 第78-80页 |
真假官文书 | 第80-87页 |
界定罪罚的背后 | 第80-83页 |
伪奏稿的潜在威胁 | 第83-85页 |
《大义觉迷录》的教训 | 第85-87页 |
注释 | 第87-93页 |
第四章 有影无形的“悖逆”幽灵 | 第93-129页 |
信息传递系统 | 第93-99页 |
帝国核心的政治信息传递网络 | 第93-95页 |
信息传递的效率 | 第95-99页 |
追查如“入海算沙” | 第99-120页 |
查案甫始几条重要线索 | 第99-101页 |
陷入江南的泥沼 | 第101-104页 |
令人始料未及的案犯 | 第104-106页 |
江南提督吴进义究竟是否看了稿 | 第106-110页 |
施奕度案:冤案是如何酿成的 | 第110-115页 |
审讯权收归军机大臣 | 第115-120页 |
注释 | 第120-129页 |
第五章 “体面”收场 | 第129-147页 |
制造首逆 | 第129-135页 |
首犯告获 | 第129-132页 |
来自金华的尴尬线索 | 第132-134页 |
其他可疑之处 | 第134-135页 |
急于结案背后 | 第135-140页 |
申斥御史书成 | 第136-138页 |
伪稿案与统治败象 | 第138-140页 |
对官员的再教育 | 第140-143页 |
注释 | 第143-147页 |
结论 | 第147-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3页 |
后记 | 第163-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