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

电力行业环境效率评价及碳减排综合优化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4页
        1.2.1 环境效率评价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2 电力行业碳减排优化研究现状第19-24页
    1.3 本文工作和章节安排第24-26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26-28页
第2章 中国电力行业环境现状及减排措施分析第28-42页
    2.1 发电能源结构第28-30页
        2.1.1 装机容量及构成第28-29页
        2.1.2 发电量及构成第29-30页
    2.2 CO_2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第30-33页
        2.2.1 CO_2排放现状第30-31页
        2.2.2 SO_2排放现状第31-32页
        2.2.3 NO_x排放现状第32页
        2.2.4 烟尘排放现状第32-33页
    2.3 减排政策及成果第33-36页
        2.3.1 减排政策第33-34页
        2.3.2 减排成果第34-36页
    2.4 碳减排技术措施分析第36-40页
        2.4.1 发电侧减排措施第36-39页
        2.4.2 需求侧减排措施第39页
        2.4.3 电网侧减排措施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3章 基于DEA的环境效率评价基本理论第42-51页
    3.1 DEA方法的重要概念第42-45页
        3.1.1 决策单元第42页
        3.1.2 生产可能集第42-44页
        3.1.3 生产前沿第44页
        3.1.4 非期望产出第44-45页
    3.2 环境效率模型第45-50页
        3.2.1 双曲测度模型第45-46页
        3.2.2 非期望产出转换为投入或期望产出的模型第46-47页
        3.2.3 线性变换模型第47-48页
        3.2.4 松弛变量模型第48页
        3.2.5 距离函数模型第48-49页
        3.2.6 Kuosmanen模型第49-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电力行业环境效率评价模型第51-56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问题的提出第51-52页
    4.3 电力行业静态环境效率评价模型第52-53页
    4.4 电力行业动态环境效率评价模型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Kuosmanen改进模型与环境效率评价第56-69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Kuosmanen改进模型的提出第56-58页
    5.3 电力行业环境效率评价模型第58页
    5.4 实例分析第58-68页
        5.4.1 变量选取第58-59页
        5.4.2 静态环境效率结果和分析第59-65页
        5.4.3 动态环境效率结果和分析第65-68页
    5.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距离函数改进模型与环境效率评价第69-83页
    6.1 引言第69页
    6.2 距离函数改进模型的提出第69-71页
    6.3 电力行业环境效率评价模型第71-72页
    6.4 实例分析第72-82页
        6.4.1 模型结果相关性检验第72-73页
        6.4.2 变量选取第73页
        6.4.3 静态环境效率结果和分析第73-79页
        6.4.4 动态环境效率结果和分析第79-82页
    6.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7章 电力行业碳减排综合优化模型第83-99页
    7.1 引言第83-84页
    7.2 智能电网环境下碳减排路径第84-87页
    7.3 碳减排综合优化模型第87-91页
        7.3.1 模型框架第87-88页
        7.3.2 目标函数第88-89页
        7.3.3 约束条件第89-91页
    7.4 实例分析第91-98页
        7.4.1 数据来源第91-93页
        7.4.2 装机规模约束参数设置第93-95页
        7.4.3 优化结果及分析第95-98页
    7.5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99-101页
    8.1 全文工作总结第99-100页
    8.2 研究工作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13-114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3-114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永磁直线伺服电机及其冷却系统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