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水解酶论文

Bordetella sp.BK-52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催化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致谢第6-7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目录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40页
    1.1 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第14-17页
        1.1.1 CESH酶产生菌第14-15页
        1.1.2 酶学性质和催化机制研究第15-17页
    1.2 环氧化物水解酶第17-27页
        1.2.1 环氧化物水解酶的分类第17-18页
        1.2.2 柠檬油-1,2-环氧化物水解酶(LEH)第18-19页
        1.2.3 α/β水解酶折叠的环氧化物水解酶第19-22页
        1.2.4 白三烯A4水解酶(1eukotriene A4 hydrolase,LTA4)第22-24页
        1.2.5 哺乳动物的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mammalian 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sEH)第24-26页
        1.2.6 哺乳动物的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mammalian microsomal epoxide hydrolase,mEH)第26页
        1.2.7 其它环氧化物水解酶第26-27页
    1.3 分子对接第27-32页
        1.3.1 分子对接理论基础第27-28页
        1.3.2 分子对接常用方法第28-30页
        1.3.3 分子对接软件第30页
        1.3.4 AutoDock以及AutoDock Tools(ADT)第30-32页
    1.4 立项依据及内容第32-33页
    1.5 技术路线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40页
第二章 Bordetella sp.BK-52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的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第40-72页
    2.1 引言第40-41页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1-48页
        2.2.1 菌种和质粒第41页
        2.2.2 主要试剂和商品来源第41页
        2.2.3 主要仪器第41页
        2.2.4 基因组DNA提取第41-42页
        2.2.5 CESH基因的获得第42-43页
        2.2.6 基因工程菌构建第43-46页
        2.2.7 蛋白纯化第46页
        2.2.8 酶活测定第46页
        2.2.9 蛋白浓度测定第46-47页
        2.2.10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47页
        2.2.11 酶活性中心离子检测第47页
        2.2.12 多序列比对和同源建模第47-48页
        2.2.13 分子对接第48页
    2.3 实验结果第48-65页
        2.3.1 CESH酶序列比对和二级结构预测第48-50页
        2.3.2 CESH酶基因工程菌构建第50-55页
        2.3.3 CESH酶的表达和纯化第55页
        2.3.4 活性中心金属离子分析第55-56页
        2.3.5 CESH酶的同源建模第56-59页
        2.3.6 分子对接第59-65页
    2.4 讨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第三章 Bordetella sp.BK-52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的催化机制研究第72-94页
    3.1 引言第72-73页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73-78页
        3.2.1 菌种和质粒第73页
        3.2.2 主要试剂和商品来源第73-74页
        3.2.3 主要仪器第74页
        3.2.4 定点突变第74-77页
        3.2.5 蛋白纯化第77页
        3.2.6 酶活测定第77页
        3.2.7 蛋白浓度测定第77页
        3.2.8 动力学参数测定第77页
        3.2.9 对映体过量值(enantiomeric excess,EE)第77页
        3.2.10 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第77-78页
        3.2.11 同位素标记实验第78页
        3.2.12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第78页
    3.3 实验结果第78-86页
        3.3.1 突变体的构建和表达第78-81页
        3.3.2 酶学性质研究第81-85页
        3.3.3 H_2~(18)O同位素示踪实验第85-86页
    3.4 讨论第86-92页
    参考文献第92-94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4.1 结论第94页
    4.2 创新点第94页
    4.3 展望第94-96页
作者简介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mpacts of Transgenic Bt Rice on Non-Target Brown Planthopper
下一篇:应用蛋白敲除技术降解ErbB家族的抗乳腺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