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1 荷斯坦奶牛繁殖性能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1.1 奶牛繁殖性能指标 | 第12-13页 |
1.1.2 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因素 | 第13-14页 |
1.2 基于高密度SNP芯片的GWAS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氧化应激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1 氧化应激的产生与危害 | 第16-17页 |
1.3.2 氧化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 第17页 |
1.4 初筛位点所在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1 RAD54L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2 RRM1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 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的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5.1 PPARγ2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5.2 GPX4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6 SNP分子标记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8-3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3.1.1 样本与数据采集 | 第28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3.1.3 主要酶和试剂 | 第29页 |
3.1.4 主要溶液和试剂的配制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3.2.1 奶牛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 第29-30页 |
3.2.2 引物设计及PCR反应条件 | 第30-32页 |
3.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 第32页 |
3.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第32-33页 |
3.2.5 银染检测 | 第33页 |
3.2.6 PCR-SSCP检测 | 第33页 |
3.2.7 回收纯化和测序 | 第33页 |
3.2.8 PCR产物的酶切分型(RFLP) | 第33-34页 |
3.3 群体遗传学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 | 第34-37页 |
3.3.1 群体遗传学研究 | 第34-35页 |
3.3.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7-61页 |
4.1 荷斯坦奶牛基因组DNA | 第37页 |
4.2 奶牛繁殖性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4.3 RAD54L基因 | 第38-47页 |
4.3.1 RAD54L基因目的片段扩增 | 第38-39页 |
4.3.2 RAD54L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39-40页 |
4.3.3 RAD54L基因多态位点的遗传信息 | 第40-42页 |
4.3.4 RAD54L基因多态性与荷斯坦奶牛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42-47页 |
4.4 RRM1基因 | 第47-55页 |
4.4.1 RRM1基因目的片段扩增 | 第47-48页 |
4.4.2 RRM1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48-50页 |
4.4.3 RRM1基因多态位点的遗传信息 | 第50-52页 |
4.4.4 RRM1基因多态性与荷斯坦奶牛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2-55页 |
4.5 PPARγ2基因 | 第55-60页 |
4.5.1 PPARγ2基因目的片段扩增 | 第55页 |
4.5.2 PPARγ2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55-57页 |
4.5.3 PPARγ2基因多态位点的遗传信息 | 第57-58页 |
4.5.4 PPARγ2基因多态性与荷斯坦奶牛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8-60页 |
4.6 GPX4基因 | 第60-61页 |
5 讨论 | 第61-66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分析 | 第61页 |
5.2 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 第61-66页 |
5.2.1 荷斯坦奶牛繁殖状况与影响因素 | 第61-62页 |
5.2.2 荷斯坦奶牛RAD54L基因多态性与荷斯坦奶牛的繁殖性状 | 第62-63页 |
5.2.3 荷斯坦奶牛RRM1基因多态性与荷斯坦奶牛的繁殖性状 | 第63页 |
5.2.4 荷斯坦奶牛PPARγ2基因多态性与荷斯坦奶牛的繁殖性状 | 第63-64页 |
5.2.5 荷斯坦奶牛GPX4基因多态性 | 第64-65页 |
5.2.6 关于本研究中的SNP位点 | 第65-66页 |
6 总结 | 第66-68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6.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