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7-10页 |
致谢 | 第10-11页 |
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2页 |
1.1 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1.1 大豆遗传转化的难点 | 第16页 |
1.1.2 大豆遗传转化方法研究 | 第16-18页 |
1.1.3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 第18-22页 |
1.1.3.1 基因型 | 第18-19页 |
1.1.3.2 受体系统 | 第19-20页 |
1.1.3.3 筛选体系 | 第20-22页 |
1.2 草甘膦与大豆转基因 | 第22-25页 |
1.2.1 作用机制 | 第22-23页 |
1.2.2 抗草甘膦基因的研究 | 第23-24页 |
1.2.3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现状 | 第24-25页 |
1.3 抗虫转基因大豆的研究 | 第25-29页 |
1.3.1 抗虫BT基因的研究 | 第26-27页 |
1.3.2 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研究 | 第27-28页 |
1.3.3 其他抗虫基因的研究 | 第28-29页 |
1.4 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性 | 第29-31页 |
1.4.1 无标记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 | 第29-30页 |
1.4.2 转基因大豆的环境和食用安全性概述 | 第30-31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材料方法 | 第32-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1.1 植物和动物材料 | 第32页 |
2.1.2 载体和农杆菌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45页 |
2.2.1 多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 | 第33页 |
2.2.2 载体改造方法 | 第33-34页 |
2.2.3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方法 | 第34-36页 |
2.2.3.1 种子的消毒与萌发 | 第34-35页 |
2.2.3.2 农杆菌的准备 | 第35页 |
2.2.3.3 外植体的准备与共培养 | 第35页 |
2.2.3.4 筛选与再生 | 第35-36页 |
2.2.4 GUS瞬时表达率和稳定组织再生率的测定方法 | 第36页 |
2.2.5 出苗率和转化效率的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2.2.6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快速鉴定方法 | 第37-38页 |
2.2.6.1 多聚酶链式反应鉴定法 | 第37页 |
2.2.6.2 GUS染色 | 第37页 |
2.2.6.3 BAR蛋白试纸条快速鉴定法 | 第37-38页 |
2.2.6.4 除草剂抗性鉴定法 | 第38页 |
2.2.7 转基因植株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38-40页 |
2.2.7.1 植物总RNA的抽提与纯化 | 第38-39页 |
2.2.7.2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39-40页 |
2.2.7.3 半定量PCR分析 | 第40页 |
2.2.8 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分析 | 第40-43页 |
2.2.8.1 植物基因组DNA的抽提与纯化 | 第40-41页 |
2.2.8.2 Southern blot检测方法 | 第41-43页 |
2.2.9 转基因植株的蛋白表达分析 | 第43-44页 |
2.2.9.1 植物总蛋白的抽提 | 第43页 |
2.2.9.2 Western blot检测方法 | 第43-44页 |
2.2.10 抗虫转基因植株的生物测定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45-67页 |
3.1 以草丁膦为筛选剂的大豆转基因研究结果 | 第45-53页 |
3.1.1 大豆优良基因型的筛选 | 第45-51页 |
3.1.1.1 不同大豆基因型的瞬时表达率和再生率 | 第45-48页 |
3.1.1.2 T_0代转基因大豆植株的获得与快速鉴定 | 第48-50页 |
3.1.1.3 获选大豆基因型的稳定转化效率 | 第50-51页 |
3.1.1.4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统计分析 | 第51页 |
3.1.2 光照和黑暗共培养处理的比较实验 | 第51-53页 |
3.1.3 以草丁膦为筛选剂的抗虫转基因大豆实验结果 | 第53页 |
3.2 以壮观霉素为筛选剂的大豆转基因研究结果 | 第53-54页 |
3.2.1 筛选浓度梯度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3.2.2 基因功能的验证 | 第54页 |
3.3 以草甘膦为筛选剂的大豆转基因研究结果 | 第54-67页 |
3.3.1 EPSPS基因的改良 | 第54-57页 |
3.3.2 草甘膦筛选浓度梯度实验结果 | 第57-60页 |
3.3.2.1 再生率与筛选浓度成反比 | 第57-58页 |
3.3.2.2 T_0代转基因大豆植株的获得与快速鉴定 | 第58-59页 |
3.3.2.3 提高筛选浓度不影响出苗率和转化效率 | 第59-60页 |
3.3.3 子叶节与胚尖外植体的比较 | 第60-61页 |
3.3.4 固体与液体共培养的比较 | 第61页 |
3.3.5 大豆遗传转化实验的批次总计 | 第61-63页 |
3.3.6 转基因后代的抗性检测 | 第63-64页 |
3.3.6.1 除草剂抗性鉴定 | 第63页 |
3.3.6.2 抗虫生物测定结果 | 第63-64页 |
3.3.7 转基因后代的分子检测 | 第64-67页 |
3.3.7.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4-65页 |
3.3.7.2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第65-66页 |
3.3.7.3 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