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引言 | 第11-21页 |
0.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8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0.2.3 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0.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0.3.2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0.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0.4.1 创新点 | 第20页 |
0.4.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1.1 可拓论 | 第21-22页 |
1.2 突变理论 | 第22-24页 |
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25页 |
1.4 博弈论 | 第25-2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2 我国能源行业信用风险分析 | 第27-37页 |
2.1 信用风险概述 | 第27-28页 |
2.1.1 信用风险的内涵及概念界定 | 第27页 |
2.1.2 信用风险的特点 | 第27-28页 |
2.2 信用风险产生的微观机理 | 第28-31页 |
2.2.1 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风险 | 第29页 |
2.2.2 信用关系的博弈 | 第29-31页 |
2.3 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信用发展状况分析 | 第31-36页 |
2.3.1 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信用发展特征 | 第31-32页 |
2.3.2 我国能源行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可拓分析 | 第32-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实证分析 | 第37-52页 |
3.1 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7-41页 |
3.1.1 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7-38页 |
3.1.2 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样本及信用评价指标选取 | 第38-40页 |
3.1.3 信用风险度量的物元分析 | 第40-41页 |
3.2 突变模型度量信用风险的适用性分析 | 第41-43页 |
3.2.1 信用风险的突变 | 第41-42页 |
3.2.2 突变理论在信用风险度量中应用的适用性 | 第42-43页 |
3.3 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突变模型构建 | 第43-50页 |
3.3.1 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指标的可拓识别 | 第44-46页 |
3.3.2 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的突变模型 | 第46-47页 |
3.3.3 三种突变模型对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提高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信用等级的对策建议 | 第52-55页 |
4.1 加大政府对能源企业的支持力度 | 第52-53页 |
4.2 加强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 | 第53-54页 |
4.3 完善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信息批露制度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5.1 结论 | 第55页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