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润滑油污染物的发生与检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1.1 机场污染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 第9页 |
1.1.2 机场主要的污染类型 | 第9-11页 |
1.1.3 润滑油的类型和主要危害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相关标准 | 第15页 |
1.3.1 润滑油检测相关标准 | 第15页 |
1.3.2 实验台相关参数标准 | 第15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5-17页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仪器 | 第17-33页 |
2.1 润滑油的发生方法和设备 | 第17-21页 |
2.1.1 润滑油热发生参数设定 | 第17页 |
2.1.2 润滑油热发生设备 | 第17-19页 |
2.1.3 润滑油的冷发生 | 第19-21页 |
2.2 传统检测方法及原理 | 第21-25页 |
2.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 | 第21-23页 |
2.2.2 比浊法 | 第23页 |
2.2.3 称重法 | 第23页 |
2.2.4 红外光度法 | 第23-24页 |
2.2.5 气体管法 | 第24页 |
2.2.6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24-25页 |
2.3 在线检测方法及原理 | 第25-30页 |
2.3.1 基于光离子化的检测器 | 第25-27页 |
2.3.2 PID原理的数据处理和转换方式 | 第27-28页 |
2.3.3 光散射法测量颗粒物的原理 | 第28-30页 |
2.4 最小二乘法 | 第30-31页 |
2.4.1 最小二乘法基本公式 | 第30-31页 |
2.4.2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实验系统搭建和性能测试 | 第33-43页 |
3.1 高温高压下润滑油发生和检测实验平台 | 第33-35页 |
3.1.1 一飞院高温高压试压模拟平台 | 第33-34页 |
3.1.2 实验平台的性能参数 | 第34-35页 |
3.2 常温下润滑油物质实验平台 | 第35-41页 |
3.2.1 标定舱的搭建 | 第35-37页 |
3.2.2 性能指标的实现 | 第37-38页 |
1. 风速、浓度均匀的实现 | 第37页 |
2. 风速、浓度稳定的实现 | 第37-38页 |
3.2.3 标定舱的性能参数实测 | 第38-41页 |
3.3 润滑油过滤实验平台 | 第41-42页 |
3.3.1 过滤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41-42页 |
3.3.2 实验平台性能参数 | 第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43-65页 |
4.1 润滑油的预实验 | 第43-49页 |
4.1.1 预实验的方法 | 第43-44页 |
4.1.2 液态润滑油物质组成 | 第44-46页 |
4.1.3 润滑油气溶胶物质组成 | 第46-49页 |
4.2 高压常温下润滑油的发生和检测 | 第49-51页 |
4.2.1 润滑油发生实验 | 第49-50页 |
4.2.2 实测数据及初步结论 | 第50-51页 |
4.3 采用空气分散润滑油气溶胶 | 第51-60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4.3.2 实验过程 | 第52-53页 |
4.3.3 实验结果及对比 | 第53-58页 |
4.3.4 实验结果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58-60页 |
4.4 过滤器对润滑油的效果 | 第60-65页 |
4.4.1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4.4.2 实验初步结论 | 第61-6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5.1 结论 | 第65-67页 |
5.1.1 润滑油的性质和发生问题 | 第65页 |
5.1.2 润滑油的检测 | 第65-66页 |
5.1.3 润滑油的去除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