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皮肤吸收、气—水界面迁移及人工碎屑的介导效应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22-72页
    第一节 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第22-25页
        一、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过程第22-23页
        二、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过程第23-24页
        三、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生物过程第24-25页
    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界面行为与地球化学过程第25-60页
        一、皮肤吸收第26-35页
        二、大气-水界面第35-46页
        三、人工碎屑与污染物的分布第46-60页
    第三节 被动采样技术与定量方法第60-65页
        一、被动采样技术的应用第60-62页
        二、被动采样的定量依据第62-65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65-72页
        一、对象污染物及研究内容第65-69页
        二、研究意义第69-72页
第二章 人体皮肤吸收大气污染物:一个被忽略的暴露途径第72-122页
    第一节 烧烤烟气:一个被忽略的室外的健康危害?第72-113页
        一、前言第72-73页
        二、实验与方法第73-82页
        三、结果与讨论第82-113页
    第二节 电子垃圾焚烧烟气中有机污染物经人体皮肤吸收是一重要暴露途径第113-122页
        一、前言第113-114页
        二、大气传递与皮肤吸收第114-120页
        三、通过衣服介导的皮肤暴露第120-122页
第三章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气-水界面的迁移过程第122-164页
    第一节 前言第122-123页
    第二节 实验与方法第123-136页
        一、LDPE膜的预吸收PRCs物质第123页
        二、采样装置的研制第123-124页
        三、采样装置的室内检验第124-125页
        四、采样装置的野外应用第125页
        五、样品萃取第125-128页
        六、仪器分析第128页
        七、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第128-130页
        八、数据处理和分析第130-136页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第136-163页
        一、采样装置防光解设计的有效性其及对采样微环境的人为扰动程度第136页
        二、室内微体系的结果第136-148页
        三、野外应用结果第148-161页
        四、HOCs近界面处浓度对HOCs气-水扩散交换的重要性第161-163页
    第四节 小结第163-164页
第四章 人工碎屑介导有机污染物在海湾沉积物的迁移过程第164-214页
    第一节 船体漆片对滴滴涕及其代谢物在海湾沉积物中分布的影响第164-189页
        一、前言第164-165页
        二、实验与方法第165-169页
        三、结果与讨论第169-188页
        四、小结第188-189页
    第二节 人工碎屑介导有机化合物在海湾沉积物中的分布第189-214页
        一、前言第189-190页
        二、实验与方法第190-195页
        三、结果与讨论第195-212页
        四、小结第212-214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第214-216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214-215页
    第二节 创新之处第215页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第215-216页
参考文献第216-256页
附录A第256-272页
    文字A1 案例说明:由PE膜上的浓度估算目标化合物的逸度第256-257页
    文字A2 水体微表层的采样过程及富集现象第257-27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72页

论文共2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动汽车电磁机械耦合再生制动系统构建及主动稳定性控制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