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2 油气成藏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2.1 概述 | 第13-15页 |
1.2.2 U-Pb定年法 | 第15-16页 |
1.2.3 K-Ar定年法 | 第16页 |
1.2.4 ~(40)Ar/~(39)Ar定年法 | 第16-19页 |
1.2.5 Rb-Sr法定年 | 第19-20页 |
1.2.6 Re-Os定年 | 第20-21页 |
1.2.7 Sm-Nd定年 | 第21-2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2页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2-23页 |
2 珠江口盆地地质概况和采样位置 | 第23-31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24页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4-28页 |
2.2.1 白云凹陷地质概况 | 第24-26页 |
2.2.2 惠州凹陷地质概况 | 第26-28页 |
2.3 岩芯样品特征 | 第28-31页 |
2.3.1 白云凹陷样品特征 | 第28-29页 |
2.3.2 惠州凹陷样品特征 | 第29-31页 |
3 自生伊利石~(40)Ar/~(39)Ar定年技术难点 | 第31-49页 |
3.1 ~(40)Ar/~(39)Ar定年发展简史 | 第31-32页 |
3.2 ~(40)Ar/~(39)Ar定年的基本原理 | 第32-34页 |
3.3 ~(40)Ar/~(39)Ar定年中子照射 | 第34-37页 |
3.4 Ar同位素分析和年龄计算 | 第37页 |
3.5 激光加热技术的改进 | 第37-38页 |
3.6 自生伊利石的分离提纯技术 | 第38-39页 |
3.7 自生伊利石中子照射核反冲丢失 | 第39-41页 |
3.8 有机杂气纯化技术和方法 | 第41-43页 |
3.9 有机杂气纯化装置有效性验证 | 第43-47页 |
3.10 小结 | 第47-49页 |
4 流体包裹体观察 | 第49-57页 |
4.1 白云凹陷流体包裹体观察 | 第50-53页 |
4.2 惠州凹陷流体包裹体观察 | 第53-55页 |
4.3 小结 | 第55-57页 |
5 伊利石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81页 |
5.1 概述 | 第57-58页 |
5.2 伊利石的矿物学成因 | 第58-59页 |
5.3 伊利石矿物学分析方法 | 第59-61页 |
5.4 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 | 第61-63页 |
5.4.1 白云凹陷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结果 | 第61-63页 |
5.4.2 惠州凹陷粘土矿物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 | 第63页 |
5.5 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 | 第63-69页 |
5.5.1 白云凹陷扫描电镜观察 | 第63-66页 |
5.5.2 惠州凹陷扫描电镜观察 | 第66-69页 |
5.6 伊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69-78页 |
5.6.1 主量元素 | 第69-71页 |
5.6.2 稀土与微量元素 | 第71-78页 |
5.7 讨论与小结 | 第78-81页 |
6 自生伊利石~(40)Ar/~(39)Ar定年结果 | 第81-105页 |
6.1 白云凹陷自生伊利石~(40)Ar/~(39)Ar定年结果 | 第81-95页 |
6.2 惠州凹陷自生伊利石~(40)Ar/~(39)Ar定年结果 | 第95-99页 |
6.3 讨论 | 第99-103页 |
6.3.1 39Ar核反冲模拟计算 | 第99-100页 |
6.3.2 油气成藏年龄 | 第100-101页 |
6.3.3 陆源碎屑物年龄 | 第101-103页 |
6.4 技术进步 | 第103-105页 |
7 展望 | 第105-109页 |
8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附录A | 第121-123页 |
附录B | 第123-139页 |
附录C | 第139-14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