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先进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及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 第13-18页 |
1.2.1 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及分析型透射电子显微学的发展 | 第13-15页 |
1.2.2 原位电子显微学的发展与应用 | 第15-18页 |
1.3 钠离子电池发展现状 | 第18-23页 |
1.3.1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1.3.2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1.3.3 电子显微学在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 | 第23页 |
1.4 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 | 第23-29页 |
1.4.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1.4.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发展现状 | 第28页 |
1.4.3 电子显微学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1.5 本文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2.1 实验设备 | 第32-34页 |
2.1.1 原子结构表征 | 第32页 |
2.1.2 形貌分析 | 第32-33页 |
2.1.3 物相与成分分析 | 第33页 |
2.1.4 样品合成 | 第33页 |
2.1.5 原位加热实验 | 第33-34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2.3.1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 第34-35页 |
2.3.2 锂离子电池组装与电化学测试 | 第35-36页 |
第三章 P2型钠离子层状材料的电子显微学分析 | 第36-44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Na_(0.66)Mn_(0.675)Ni_(0.1625)Co_(0.1625)O_2的制备与原子结构表征 | 第36-42页 |
3.2.1 Na_(0.66)Mn_(0.675)Ni_(0.1625)Co_(0.1625)O_2样品制备 | 第36页 |
3.2.2 Na_(0.66)Mn_(0.675)Ni_(0.1625)Co_(0.1625)O_2样品物相及形貌分析 | 第36-37页 |
3.2.3 Na_(0.66)Mn_(0.675)Ni_(0.1625)Co_(0.1625)O_2的原子结构与成分分析 | 第37-41页 |
3.2.4 时效引起的“表面退化”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贫锂材料Li_(0.66)MO_2的电子显微学分析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Li_(0.66)Mn_(0.675)Ni_(0.1625)Co_(0.1625)Na_xO_2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第44-50页 |
4.2.1 Li_(0.66)Mn_(0.675)Ni_(0.1625)Co_(0.1625)Na_xO_2的离子交换法制备 | 第44-45页 |
4.2.2 Li_(0.66)Mn_(0.675)Ni_(0.1625)Co_(0.1625)Na_xO_2物相及形貌分析 | 第45-46页 |
4.2.3 Li_(0.66)Mn_(0.675)Ni_(0.1625)Co_(0.1625)Na_xO_2材料的原子结构分析 | 第46-50页 |
4.3 晶界的原位加热实验 | 第50-53页 |
4.4 Li_(0.66)Mn_(0.5)Fe_(0.5)Na_xO_2材料中的两相分离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电子显微学分析 | 第56-88页 |
5.1 引言 | 第56-57页 |
5.2 Li_(1.2)Mn_(0.54)Co_(0.13)Ni_(0.13)Na_xO_2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第57-73页 |
5.2.1 Li_(1.2)Mn_(0.54)Co_(0.13)Ni_(0.13)Na_xO_2样品制备 | 第57页 |
5.2.2 Li_(1.2)Mn_(0.54)Co_(0.13)Ni_(0.13)Na_xO_2的物相、形貌与成分分析 | 第57-58页 |
5.2.3 Li_(1.2)Mn_(0.54)Co_(0.13)Ni_(0.13)Na_xO_2体相原子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5.2.4 Li_(1.2)Mn_(0.54)Co_(0.13)Ni_(0.13)Na_xO_2表面原子结构分析 | 第59页 |
5.2.5 Li_(1.2)Mn_(0.54)Co_(0.13)Ni_(0.13)Na_xO_2表面时效分析 | 第59-62页 |
5.2.6 Li_(1.2)Mn_(0.54)Co_(0.13)Ni_(0.13)Na_xO_2材料中的孪晶界与Co,Na的界面偏聚 | 第62-65页 |
5.2.7 电化学过程诱导的Li_(1.2)Mn_(0.54)Co_(0.13)Ni_(0.13)Na_xO_2的结构转变 | 第65-68页 |
5.2.8 孪晶缺陷的产生与结构衍化 | 第68-71页 |
5.2.9 钴掺杂富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71-73页 |
5.3 Li_(1.26)Mn_(0.6)Ni_(0.2)Na_xO_2的原子结构表征 | 第73-76页 |
5.3.1 Li_(1.26)Mn_(0.6)Ni_(0.2)Na_xO_2材料的制备 | 第73页 |
5.3.2 Li_(1.26)Mn_(0.6)Ni_(0.2)Na_xO_2材料体相与表面结构 | 第73-75页 |
5.3.3 Li_(1.26)Mn_(0.6)Ni_(0.2)Na_xO_2与Li_(1.2)Mn_(0.54)Co_(0.13)Ni_(0.13)Na_xO_2的电化学性能对比 | 第75-76页 |
5.4 Li_(1.2)Mn_(0.54)Ni_(0.13)Co_xAl_(1-x)Na_yO_2的原子结构表征与电化学性能 | 第76-84页 |
5.4.1 Li_(1.2)Mn_(0.54)Ni_(0.13)Co_xAl_(1-x)Na_yO_2的制备与XRD表征 | 第76-77页 |
5.4.2 Li_(1.2)Mn_(0.54)Ni_(0.13)Co_xAl_(1-x)Na_yO_2材料的表面结构表征 | 第77-79页 |
5.4.3 Al掺杂对界面钴富集的抑制与钠离子层状第二相 | 第79-80页 |
5.4.4 成分有关的层状材料稳定性 | 第80-84页 |
5.4.5 Li_(1.2)Mn_(0.54)Ni_(0.13)Co_xAl_(1-x)Na_yO_2材料的部分电化学性能 | 第84页 |
5.5 Fe掺杂富锂材料的表面结构表征 | 第84-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112页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