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8-19页 |
前言 | 第19-2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21-55页 |
第1章 哺乳动物发育早期DNA甲基化 | 第21-33页 |
1.1 DNA甲基化简述 | 第21-23页 |
1.2 DNA甲基化与染色质结构的关系 | 第23页 |
1.3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动态变化 | 第23-26页 |
1.3.1 受精时期DNA甲基化的动态变化 | 第24-25页 |
1.3.2 卵裂阶段DNA甲基化的动态变化 | 第25-26页 |
1.4 DNA甲基化与X染色体失活 | 第26-28页 |
1.5 印记基因逃离附植前胚胎发育的去甲基化过程 | 第28-29页 |
1.6 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基因组重编程 | 第29-30页 |
1.7 DNA主动去甲基化对胚胎发育的重要性 | 第30-31页 |
1.8 结语 | 第31-33页 |
第2章 TET蛋白及5羟甲基胞嘧啶与DNA主动去甲基化 | 第33-43页 |
2.1 DNA主动去甲基化 | 第33-35页 |
2.2 TET蛋白家族:5m C向 5hm C转变的调节者 | 第35-36页 |
2.3 BER糖基化酶家族:DNA修复的调节者 | 第36-37页 |
2.4 哺乳动物细胞内存在着 5hm C去甲基转移活性 | 第37-39页 |
2.5 TET蛋白和 5hm C在全基因组的分布 | 第39-40页 |
2.6 参与DNA去甲基化的其它相关蛋白和分子 | 第40-41页 |
2.7 结语 | 第41-43页 |
第3章 表观遗传调控之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 | 第43-55页 |
3.1 简介 | 第43页 |
3.2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引起的基因活化或抑制 | 第43-44页 |
3.3 起转录激活作用的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标记 | 第44-46页 |
3.3.1 转录起始 | 第44-45页 |
3.3.2 转录延伸 | 第45-46页 |
3.4 基因印记 | 第46-47页 |
3.5 H3K9甲基化引起的基因沉默 | 第47-48页 |
3.6 H3K4me3的建立与维持 | 第48-49页 |
3.7 H3K27甲基化对发育调节因子的抑制作用 | 第49-50页 |
3.8 组蛋白共价修饰间的相互作用 | 第50-52页 |
3.9 组蛋白甲基化与DNA甲基化 | 第52-53页 |
3.10 结语 | 第53-55页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55-101页 |
第1章 牛体外受精附植前胚胎DNA甲基化及组蛋白H3K9me3动态变化的研究 | 第55-75页 |
1.1 材料试剂 | 第56-58页 |
1.1.1 材料 | 第56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56-57页 |
1.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57-5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1.2.1 卵巢的收集 | 第58页 |
1.2.2 卵母细胞的获取和体外成熟 | 第58页 |
1.2.3 体外受精 | 第58-59页 |
1.2.4 体外受精胚胎的培养和胚胎的鉴定 | 第59页 |
1.2.5 微量RNA的提取 | 第59页 |
1.2.6 TET3/H3K9me3的免疫荧光染色 | 第59-60页 |
1.2.7 特定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的检测 | 第60页 |
1.2.8 统计学分析 | 第60-61页 |
1.3 结果 | 第61-72页 |
1.3.1 GV期和MII期卵母细胞 5m C/5hm C免疫荧光染色 | 第61页 |
1.3.2 IVF附植前胚胎 5m C/5hm C含量动态变化 | 第61-63页 |
1.3.3 卵母细胞和IVF附植前胚胎TET与DNMT基因家族表达情况 | 第63-65页 |
1.3.4 配子和IVF附植前胚胎satellite I与 α-satellite甲基化动态变化 | 第65页 |
1.3.5 配子和IVF附植前胚胎印记基因H19甲基化动态变化 | 第65-67页 |
1.3.6 配子和IVF附植前胚胎全能性相关基因甲基化动态变化 | 第67-68页 |
1.3.7 IVF附植前胚胎全能性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 第68页 |
1.3.8 GV期和MII期卵母细胞H3K3me3免疫荧光染色 | 第68-70页 |
1.3.9 IVF附植前胚胎H3K9me3含量动态变化 | 第70-71页 |
1.3.10 IVF附植前胚胎SUV39H1与SUV39H2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 第71-72页 |
1.4 讨论 | 第72-74页 |
1.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2章 牛体细胞核移附植前胚胎DNA甲基化动态变化的研究 | 第75-91页 |
2.1 材料试剂 | 第76页 |
2.1.1 材料 | 第76页 |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76页 |
2.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7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76-78页 |
2.2.1 卵巢的收集 | 第76页 |
2.2.2 卵母细胞的获取及体外成熟 | 第76-77页 |
2.2.3 体细胞核移植 | 第77页 |
2.2.4 微量RNA的提取 | 第77页 |
2.2.5 特定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的检测 | 第77页 |
2.2.6 TET3的免疫荧光染色 | 第77页 |
2.2.7 统计学分析 | 第77-78页 |
2.3 结果 | 第78-89页 |
2.3.1 SCNT附植前胚胎 5m C/5hm C含量动态变化 | 第78-79页 |
2.3.2 SCNT附植前胚胎TET和DNMT基因家族表达情况 | 第79-82页 |
2.3.3 供核细胞和SCNT囊胚satellite I、α-satellite甲基化水平 | 第82页 |
2.3.4 供核细胞和SCNT囊胚印记基因H19甲基化水平 | 第82-83页 |
2.3.5 供核细胞和SCNT囊胚全能性相关基因甲基化水平 | 第83-84页 |
2.3.6 供核细胞和SCNT囊胚全功能性相关基因转录水平 | 第84页 |
2.3.7 Vitamin C对SCNT附植前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84-86页 |
2.3.8 Vitamin C对牛SCNT囊胚特殊基因位点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第86-88页 |
2.3.9 Vitamin C对牛SCNT囊胚全能性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88-89页 |
2.4 讨论 | 第89-90页 |
2.5 小结 | 第90-91页 |
第3章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对牛孤雌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 | 第91-101页 |
3.1 材料试剂 | 第92页 |
3.1.1 材料 | 第92页 |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92页 |
3.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9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92-94页 |
3.2.1 卵巢的收集 | 第92页 |
3.2.2 卵母细胞的获取及体外成熟 | 第92页 |
3.2.3 孤雌激活与胚胎体外培养 | 第92-93页 |
3.2.4 微量RNA的提取 | 第93页 |
3.2.5 荧光定量PCR(RT-PCR) | 第93页 |
3.2.6 特定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的检测 | 第93页 |
3.2.7 囊胚细胞凋亡检测 | 第93页 |
3.2.8 统计学分析 | 第93-94页 |
3.3 结果 | 第94-98页 |
3.3.1 DNMT抑制剂对牛附植前孤雌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94页 |
3.3.2 附植前孤雌胚胎DNMT基因家族表达情况 | 第94-95页 |
3.3.3 RG108对附植前孤雌胚胎DNMT基因家族表达的影响 | 第95页 |
3.3.4 RG108对牛孤雌胚胎NANOG基因表达和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第95-97页 |
3.3.5 RG108对牛孤雌胚胎satellite I和 α-satellite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第97页 |
3.3.6 RG108对牛孤雌囊胚凋亡情况的影响 | 第97-98页 |
3.4 讨论 | 第98-100页 |
3.5 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5页 |
附录 | 第125-129页 |
导师简介 | 第129-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13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