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有色金属尾矿库概述 | 第14-19页 |
1.1.1 尾矿库概念与类型 | 第14-16页 |
1.1.2 尾矿库闭库与治理 | 第16页 |
1.1.3 有色金属尾矿库存在的环境问题 | 第16-19页 |
1.2 有色金属尾矿库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研究综述 | 第19-30页 |
1.2.1 尾矿库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概况 | 第20页 |
1.2.2 尾矿库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技术措施 | 第20-27页 |
1.2.3 尾矿库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相关标准和规范 | 第27-29页 |
1.2.4 尾矿库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1.2.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有色金属尾矿库重金属污染扩散特征 | 第33-66页 |
2.1 红透山铜矿尾矿库重金属污染扩散特征 | 第33-54页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33-34页 |
2.1.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第34-35页 |
2.1.3 尾矿的颗粒分析 | 第35-36页 |
2.1.4 尾矿pH的变化特征 | 第36-38页 |
2.1.5 尾矿重金属全量的变化特征 | 第38-42页 |
2.1.6 尾矿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析 | 第42-46页 |
2.1.7 不同层次尾矿化学组成及重金属理化性质 | 第46-51页 |
2.1.8 尾矿库浅层0~120 cm重金属流失量估算 | 第51-54页 |
2.2 柴河铅锌矿尾矿库重金属污染扩散特征 | 第54-64页 |
2.2.1 研究区概况 | 第54-56页 |
2.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第56-57页 |
2.2.3 尾矿的颗粒分布 | 第57-58页 |
2.2.4 尾矿pH的变化特征 | 第58页 |
2.2.5 尾矿重金属全量的变化特征 | 第58-62页 |
2.2.6 尾矿酸可提取态重金属的变化特征 | 第62-64页 |
2.3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有色金属尾矿库生态封闭治理模式 | 第66-78页 |
3.1 有色金属尾矿库现行治理措施概述 | 第66-67页 |
3.2 现行复垦治理措施下覆盖土壤及植物的污染特征 | 第67-71页 |
3.2.1 研究区概况 | 第67-68页 |
3.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第68页 |
3.2.3 复垦土壤pH变化 | 第68页 |
3.2.4 复垦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 第68-70页 |
3.2.5 复垦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70-71页 |
3.3 有色金属尾矿库现行治理措施的问题分析 | 第71-74页 |
3.3.1 有色金属尾矿库现行措施治理效果 | 第71-72页 |
3.3.2 有色金属尾矿库现行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2-74页 |
3.4 有色金属尾矿库生态封闭治理模式的提出 | 第74-75页 |
3.5 有色金属尾矿库表层土壤构造措施 | 第75-76页 |
3.6 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不同表层土壤构造措施的试验示范效果分析 | 第78-94页 |
4.1 柱状淋滤试验 | 第78-83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78-79页 |
4.1.2 样品分析 | 第79页 |
4.1.3 淋滤液pH和重金属含量变化 | 第79-81页 |
4.1.4 柱体不同层次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 第81-83页 |
4.2 场地试验示范 | 第83-93页 |
4.2.1 试验设计 | 第83-85页 |
4.2.2 样品分析 | 第85页 |
4.2.3 土壤pH变化 | 第85-86页 |
4.2.4 复垦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 第86-89页 |
4.2.5 隔离层中重金属含量 | 第89-90页 |
4.2.6 植物叶片中重金属含量 | 第90-91页 |
4.2.7 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 第91-93页 |
4.3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5.1 结论 | 第94-95页 |
5.2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