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城市环境问题带动了绿道的产生和发展 | 第10页 |
1.1.2 世界范围内兴起绿道建设运动 | 第10-11页 |
1.1.3 我国绿道的建设现状及特点 | 第11页 |
1.1.4 绿道使用率是绿道设计成败的表现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1 关于绿道评价的研究 | 第14页 |
1.3.2 关于绿道使用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3 关于绿道使用后评价研究 | 第15-16页 |
1.3.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绿道活跃度相关概念 | 第19-27页 |
2.1 绿道 | 第19-20页 |
2.1.1 绿道概念的概述 | 第19页 |
2.1.2 绿道规划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 城市绿道 | 第20-23页 |
2.2.1 城市绿道的概念及特点 | 第20-21页 |
2.2.2 与绿道相近的城市公共空间概念 | 第21-23页 |
2.3 绿道活跃度 | 第23-25页 |
2.3.1 活跃度的概念 | 第23页 |
2.3.2 活跃度的计算方式 | 第23页 |
2.3.3 研究绿道活跃度的意义 | 第23-25页 |
2.4 本研究的绿道概念以及研究目标 | 第25-27页 |
2.4.1 本研究对绿道概念的界定 | 第25页 |
2.4.2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2.4.3 绿道活跃度影响方程的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3章 绿道活跃度的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27-36页 |
3.1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7-31页 |
3.1.1 对人行为的研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27-28页 |
3.1.2 对人与场所关系的研究——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8-30页 |
3.1.3 对场所活力的研究——sNice理论 | 第30-31页 |
3.2 绿道的构成要素 | 第31-34页 |
3.2.1 影响绿道特征的宏观要素 | 第31-32页 |
3.2.2 构成绿道空间的物质要素 | 第32-34页 |
3.3 相关文献筛选与因子提取 | 第34-35页 |
3.3.1 相关文献的筛选 | 第34页 |
3.3.2 提取影响要素 | 第34-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绿道样本研究与影响因素的统计 | 第36-57页 |
4.1 确定研究样本 | 第36-41页 |
4.1.1 绿道公园 | 第36-37页 |
4.1.2 复兴河滨水休闲带 | 第37-38页 |
4.1.3 天子津渡遗址公园 | 第38-39页 |
4.1.4 耳闸河绿道 | 第39-41页 |
4.2 调研内容与数据统计 | 第41-47页 |
4.2.1 宏观区位条件分析 | 第41-45页 |
4.2.2 绿道自身特征的分析 | 第45-47页 |
4.3 绿道使用者特征的统计分析 | 第47-53页 |
4.3.1 绿道使用者的特征 | 第47-49页 |
4.3.2 绿道使用者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49-53页 |
4.4 影响因素对活跃度影响效果的预期 | 第53-55页 |
4.5 影响因素的指标及计算方法 | 第55-57页 |
第5章 样本绿道活跃度的统计与评价框架的生成 | 第57-75页 |
5.1 样本绿道活跃度的统计 | 第57-60页 |
5.1.1 绿道活跃度的计量方法 | 第57-58页 |
5.1.2 样本绿道活跃度的统计 | 第58-60页 |
5.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60-68页 |
5.2.1 提取公共因子 | 第60-65页 |
5.2.2 生成评价方程 | 第65-66页 |
5.2.3 确定各因子指标 | 第66-67页 |
5.2.4 计算方程的验证 | 第67-68页 |
5.3 确定评估方法 | 第68-69页 |
5.4 绿道影响因子系数分析 | 第69-74页 |
5.4.1 评价因子系数与预测评价结果的关系 | 第69-70页 |
5.4.2 各评价因子对绿道活跃度的影响方式 | 第70-74页 |
5.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绿道规划及已建成绿道优化策略 | 第75-86页 |
6.1 高活跃度绿道规划策略 | 第75-81页 |
6.1.1 高活跃度绿道的选址原则 | 第75-77页 |
6.1.2 高活跃度绿道的设计原则 | 第77-81页 |
6.2 已建成绿道的优化策略——以四条样本绿道为例 | 第81-86页 |
6.2.1 绿道公园优化策略 | 第81-82页 |
6.2.2 复兴河滨水休闲带优化策略 | 第82-84页 |
6.2.3 天子津渡遗址公园优化策略 | 第84-85页 |
6.2.4 耳闸河绿道优化策略 | 第85-8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