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1.3.1 乡村景观 | 第13-16页 |
1.3.2 地域文化景观 | 第16-17页 |
1.3.3 乡村植物景观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植物景观解读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地域文化 | 第21页 |
2.1.2 植物文化 | 第21-22页 |
2.1.3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 | 第22-23页 |
2.1.4 乡村植物景观 | 第23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2.3 从地域文化到乡村植物景观 | 第25-26页 |
3 浙江省乡村植物景观现状调研 | 第26-88页 |
3.1 调研地概况 | 第26-28页 |
3.1.1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3.1.2 植物资源 | 第26页 |
3.1.3 地域文化 | 第26-28页 |
3.2 调研内容 | 第28-32页 |
3.2.1 基础资料收集 | 第28页 |
3.2.2 建立调研方法 | 第28-30页 |
3.2.2.1 村落外围 | 第28-29页 |
3.2.2.2 村落聚居地 | 第29页 |
3.2.2.3 房前屋后 | 第29-30页 |
3.2.3 调研村庄的选取 | 第30-32页 |
3.2.3.1 地理条件 | 第30页 |
3.2.3.2 地域文化 | 第30-31页 |
3.2.3.3 乡村的原真性 | 第31-32页 |
3.3 调研村庄 | 第32-78页 |
3.3.1 荻浦村 | 第32-40页 |
3.3.1.1 地域文化 | 第32页 |
3.3.1.2 村落外围 | 第32-33页 |
3.3.1.3 村落聚居地 | 第33-37页 |
3.3.1.4 房前屋后 | 第37页 |
3.3.1.5 植物资源分析 | 第37-40页 |
3.3.2 荻港村 | 第40-47页 |
3.3.2.1 地域文化 | 第40-41页 |
3.3.2.2 村落外围 | 第41-42页 |
3.3.2.3 村落聚居地 | 第42-44页 |
3.3.2.4 房前屋后 | 第44页 |
3.3.2.5 植物资源分析 | 第44-47页 |
3.3.3 诸葛村 | 第47-53页 |
3.3.3.1 地域文化 | 第47页 |
3.3.3.2 村落外围 | 第47-48页 |
3.3.3.3 村落聚居地 | 第48-50页 |
3.3.3.4 房前屋后 | 第50-51页 |
3.3.3.5 植物资源分析 | 第51-53页 |
3.3.4 俞源村 | 第53-61页 |
3.3.4.1 地域文化 | 第53页 |
3.3.4.2 村落外围 | 第53-54页 |
3.3.4.3 村落聚居地 | 第54-57页 |
3.3.4.4 房前屋后 | 第57-58页 |
3.3.4.5 植物资源分析 | 第58-61页 |
3.3.5 许家山村 | 第61-67页 |
3.3.5.1 地域文化 | 第61页 |
3.3.5.2 村落外围 | 第61-62页 |
3.3.5.3 村落聚居地 | 第62-64页 |
3.3.5.4 房前屋后 | 第64页 |
3.3.5.5 植物资源分析 | 第64-67页 |
3.3.6 岩头村 | 第67-74页 |
3.3.6.1 地域文化 | 第67页 |
3.3.6.2 村落外围 | 第67-68页 |
3.3.6.3 村落聚居地 | 第68-71页 |
3.3.6.4 房前屋后 | 第71-72页 |
3.3.6.5 植物资源分析 | 第72-74页 |
3.3.7 林坑村 | 第74-78页 |
3.3.7.1 地域文化 | 第74页 |
3.3.7.2 村落外围 | 第74-75页 |
3.3.7.3 村落聚居地 | 第75-76页 |
3.3.7.4 房前屋后 | 第76页 |
3.3.7.5 植物资源分析 | 第76-78页 |
3.4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78-86页 |
3.4.1 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 第78-80页 |
3.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80-86页 |
3.5 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现状问题 | 第86-87页 |
3.5.1 植物景观保护力度不够 | 第86页 |
3.5.2 植物景观趋同化 | 第86页 |
3.5.3 植物景观地域文化的缺失 | 第86页 |
3.5.4 植物景观养护不佳 | 第86-87页 |
3.5.5 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方式的转变 | 第8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4 乡村植物景观的地域文化属性 | 第88-97页 |
4.1 乡村植物景观特点 | 第88-90页 |
4.1.1 自然疏散的田园意境 | 第88页 |
4.1.2 生产性植物的丰收美 | 第88-89页 |
4.1.3 浓厚的地域文化印记 | 第89页 |
4.1.4 植物群落层次少 | 第89页 |
4.1.5 植物空间通透性 | 第89-90页 |
4.2 地域文化与植物景观 | 第90页 |
4.3 不同场地乡村植物景观文化特色 | 第90-96页 |
4.3.1 村落外围——大地文化景观 | 第90-92页 |
4.3.2 村落聚居地——活态植物文化馆 | 第92-95页 |
4.3.3 房前屋后——乡村地域文化缩影 | 第95-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5 乡村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营造 | 第97-114页 |
5.1 营造理法 | 第97-101页 |
5.1.1 营造理念 | 第97-98页 |
5.1.1.1 地域文化的延续和文脉的传承 | 第97页 |
5.1.1.2 尊重自然 | 第97-98页 |
5.1.1.3 尊重文化 | 第98页 |
5.1.2 营造原则 | 第98-101页 |
5.1.2.1 保护自然资源 | 第98-99页 |
5.1.2.2 产景结合 | 第99页 |
5.1.2.3 地域文化展现 | 第99-100页 |
5.1.2.4 生态群落恢复 | 第100页 |
5.1.2.5 美学意境提升 | 第100-101页 |
5.1.2.6“点线面”综合营造 | 第101页 |
5.1.2.7 文脉的可持续性 | 第101页 |
5.2 营造手法 | 第101-104页 |
5.2.1 显性 | 第101-102页 |
5.2.1.1 模仿——郁郁河边树,青青田野草 | 第101-102页 |
5.2.1.2 再现——植物景观遗址的恢复 | 第102页 |
5.2.2 隐性 | 第102-104页 |
5.2.2.1 隐喻——喻文与景 | 第102-104页 |
5.2.2.2 抽象——一木成林,一叶知秋 | 第104页 |
5.3 营造做法 | 第104-112页 |
5.3.1 植物材料的选取 | 第104-105页 |
5.3.2 村落外围植物景观地域文化营造 | 第105-106页 |
5.3.3 村落聚居地植物景观地域文化营造 | 第106-110页 |
5.3.3.1 点空间 | 第106-107页 |
5.3.3.2 线空间 | 第107-110页 |
5.3.4 房前屋后植物景观地域文化营造 | 第110-111页 |
5.3.5 与其他景观的结合 | 第111-112页 |
5.4 营造保障 | 第112-113页 |
5.4.1 以史为鉴 | 第112页 |
5.4.2 认同感 | 第112页 |
5.4.3 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 第112-11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6 实践案例——杭州市临安市指南村植物文化景观再生设计 | 第114-124页 |
6.1 案例概况 | 第114-115页 |
6.2 植物资源分析 | 第115-116页 |
6.3 植物景观设计营造 | 第116-123页 |
6.3.1 尊重自然基底,活力再生 | 第116-117页 |
6.3.2 突出高山优势,产景结合 | 第117-118页 |
6.3.3 深入挖掘文化,喻文与景 | 第118-120页 |
6.3.4 营造田园意境,小中见大 | 第120-121页 |
6.3.5 传统结合现代,四季有景 | 第121-122页 |
6.3.6 主要植物种类 | 第122-12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7 结语 | 第124-12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4-125页 |
7.2 创新点 | 第125页 |
7.3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附录1 浙江省乡村植物景观村民调查问卷 | 第132-133页 |
附录2 浙江省乡村植物景观游客调查问卷 | 第133-135页 |
附录3 调查村落主要树种列表 | 第135-139页 |
图表目录 | 第139-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个人简介 | 第144-145页 |
导师简介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