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 第8-9页 |
1.1.2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战略地位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1 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 | 第14-18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18-24页 |
2.1 区位理论 | 第18-20页 |
2.1.1 农业区位论 | 第18-19页 |
2.1.2 中心地理论 | 第19-20页 |
2.2 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 第20-24页 |
2.2.1 增长极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点-轴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分析 | 第24-45页 |
3.1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 第24-34页 |
3.1.1 城市规模分布分析 | 第24-33页 |
3.1.2 城市规模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33-34页 |
3.2 人口空间分布 | 第34-38页 |
3.3 经济空间分布 | 第38-42页 |
3.4 产业空间分布 | 第42-45页 |
第4章 城市群交通联系网络的空间结构分析 | 第45-73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45-51页 |
4.1.1 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4.1.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空间结构度量指标 | 第47-49页 |
4.1.3 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指标 | 第49-51页 |
4.2 基于可达性的交通联系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 第51-58页 |
4.2.1 铁路网络可达性 | 第51-55页 |
4.2.2 公路网络可达性 | 第55-58页 |
4.3 基于交通流的交通联系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 第58-73页 |
4.3.1 铁路客运联系网络 | 第58-65页 |
4.3.2 铁路货运联系网络 | 第65-73页 |
第5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 第73-80页 |
5.1 优化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 第73-76页 |
5.2 优化产业空间结构 | 第76页 |
5.3 优化交通联系网络空间结构 | 第76-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1页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