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12-13页 |
2 农业巨灾保险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3-20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2.1.1 巨灾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2 农业巨灾的界定标准 | 第14页 |
2.1.3 农业巨灾保险的界定及功能 | 第14-15页 |
2.2 农业巨灾风险的属性分析 | 第15-16页 |
2.2.1 可保性分析 | 第15页 |
2.2.2 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 第15-16页 |
2.3 多元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 第16-18页 |
2.4 农业巨灾保险的供需分析 | 第18-20页 |
2.4.1 供给分析 | 第18页 |
2.4.2 需求分析 | 第18-20页 |
3 广东省农业巨灾风险状况及农业巨灾保险发展现状 | 第20-25页 |
3.1 广东省农业发展情况 | 第20页 |
3.2 广东省农业巨灾风险暴露情况 | 第20-23页 |
3.3 广东省农业巨灾保险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4 广东省农业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 | 第25-32页 |
4.1 农业巨灾使相关方负担较重 | 第25页 |
4.2 农业巨灾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 第25-26页 |
4.2.1 农户收入水平制约保险需求 | 第25-26页 |
4.2.2 需求主体投保意识淡薄 | 第26页 |
4.3 农业巨灾保险的供给不足 | 第26-29页 |
4.3.1 农业巨灾保险的供给主体较少 | 第26-27页 |
4.3.2 农业巨灾保险产品少 | 第27-28页 |
4.3.3 农业保险巨灾补偿水平低 | 第28-29页 |
4.4 农业巨灾保险相关配套服务不完善 | 第29-32页 |
4.4.1 学术界和实践部门对农业巨灾保险的认识不足 | 第29-30页 |
4.4.2 农业巨灾保险的法律基础薄弱 | 第30页 |
4.4.3 农业巨灾保险的风险管理体系落后 | 第30-31页 |
4.4.4 缺乏专业的技术和人才 | 第31页 |
4.4.5 农业巨灾保险职能部门缺乏联动机制 | 第31-32页 |
5 国内外农业巨灾保险的经验借鉴 | 第32-40页 |
5.1 国外农业巨灾保险的管理经验 | 第32-35页 |
5.1.1 美国农业巨灾保险 | 第32-33页 |
5.1.2 英国农业巨灾保险 | 第33页 |
5.1.3 法国农业巨灾保险 | 第33-34页 |
5.1.4 菲律宾农业巨灾保险 | 第34-35页 |
5.2 国外农业巨灾保险启示 | 第35页 |
5.3 国内部分地区农业巨灾保险的经验 | 第35-38页 |
5.3.1 黑龙江农业巨灾保险 | 第35-36页 |
5.3.2 上海市农业巨灾保险 | 第36-37页 |
5.3.3 浙江省农业巨灾保险 | 第37页 |
5.3.4 安徽省农业巨灾保险 | 第37-38页 |
5.3.5 江苏省农业巨灾保险 | 第38页 |
5.4 国内农业巨灾保险经验启示 | 第38-40页 |
6 对广东省农业巨灾保险的发展建议 | 第40-45页 |
6.1 深化农业巨灾保险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巨灾保险供给 | 第40页 |
6.1.1 差异化供给农业巨灾保险产品 | 第40页 |
6.1.2 提升保险公司农业巨灾保险的承保和偿付能力 | 第40页 |
6.2 加强需求侧管理,激发农业巨灾保险的现实有效需求 | 第40-41页 |
6.2.1 强化农户风险意识,提升农户投保能力 | 第40-41页 |
6.2.2 政府由“风险第一承担者”转为“风险最后承担者” | 第41页 |
6.3 完善政府多元支持体系 | 第41-43页 |
6.3.1 出台广东省农业巨灾保险法律法规 | 第41页 |
6.3.2 实施多样化的扶持方式 | 第41-42页 |
6.3.3 完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 第42-43页 |
6.4 建设强有力的农业巨灾保险的组织协调机构 | 第43页 |
6.5 构建广东省农业巨灾保险智慧平台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