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4 基本概念 | 第12-14页 |
1.4.1 城乡 | 第12-13页 |
1.4.2 社会养老保险 | 第13页 |
1.4.3 均等化 | 第13-14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5.3 研究评述 | 第17页 |
1.6 研究方案 | 第17-21页 |
1.6.1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6.4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2.1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1.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1页 |
2.1.2 公平正义理论 | 第21-22页 |
2.1.3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2页 |
2.2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内容 | 第22-24页 |
2.2.1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2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目标划分 | 第23-24页 |
2.3 江苏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必要性 | 第24-28页 |
2.3.1 城乡养老保险均等化的社会必要性 | 第24-25页 |
2.3.2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的经济支撑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均等化现状 | 第28-36页 |
3.1 江苏省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 第28-31页 |
3.1.1 江苏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过程 | 第28-29页 |
3.1.2 江苏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3.1.3 江苏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均等化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3.2 江苏省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现状分析 | 第31-36页 |
3.2.1 机会均等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3.2.2 过程均等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3.2.3 结果均等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第四章 江苏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实证分析 | 第36-52页 |
4.1 江苏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评价指标 | 第36-39页 |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6页 |
4.1.2 均等化指标的选取 | 第36-39页 |
4.2 方法介绍 | 第39-42页 |
4.2.1 层次分析综合指标法 | 第39-40页 |
4.2.2 双变量泰尔指数法 | 第40-42页 |
4.3 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均等化实证分析 | 第42-52页 |
4.3.1 层次分析综合指标法实证分析 | 第42-45页 |
4.3.2 双变量泰尔指数法实证分析 | 第45-50页 |
4.3.3 结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 第52-56页 |
5.1 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非均等化的原因分析 | 第52-54页 |
5.1.1 制度层面差异的制约 | 第52页 |
5.1.2 经济方面差距的制约 | 第52-53页 |
5.1.3 二元管理体制的制约 | 第53页 |
5.1.4 政府推广责任的差异 | 第53页 |
5.1.5 文化及观念方面的制约 | 第53-54页 |
5.2 提高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 第54-56页 |
5.2.1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民受保水平 | 第54页 |
5.2.2 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 第54-55页 |
5.2.3 打破城乡二元的思想,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 | 第55页 |
5.2.4 强化政府推广责任,提高农民社会保险意识 | 第55页 |
5.2.5 拓宽农民的需求表达渠道,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供给机制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