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碳微球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去除十溴联苯醚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前言第10-20页
    1.1 多溴联苯醚第10-11页
        1.1.1 多溴联苯醚污染来源第10-11页
        1.1.2 多溴联苯醚的危害第11页
    1.2 地下水十溴联苯醚修复技术现状第11-13页
        1.2.1 抽出-处理技术第11-12页
        1.2.2 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第12页
        1.2.3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第12页
        1.2.4 微生物修复技术第12-13页
    1.3 纳米零价铁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第13-15页
        1.3.1 零价铁第13页
        1.3.2 纳米零价铁第13-14页
        1.3.3 修饰型纳米零价铁第14-15页
    1.4 纳米铁的制备方法第15-17页
        1.4.1 物理制备第15-16页
            1.4.1.1 高能球磨法第15页
            1.4.1.2 高速气流粉碎第15页
            1.4.1.3 热蒸发法第15-16页
            1.4.1.4 离子溅射法第16页
        1.4.2 化学制备第16-17页
            1.4.2.1 气相化学沉积第16页
            1.4.2.2 液相还原法第16页
            1.4.2.3 水热法第16页
            1.4.2.4 微乳液法第16-17页
    1.5 碳微球的性质第17-18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页
    1.7 研究内容第18页
    1.8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2章 碳微球负载型NZVI的制备及表征方法第20-27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0-22页
    2.3 材料制备第22-23页
        2.3.1 碳微球的制备第22页
        2.3.2 碳微球负载NZVI的制备第22-23页
    2.4 材料的表征方法第23-25页
        2.4.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3-24页
        2.4.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4页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4-25页
        2.4.4 比表面积分析(BET)第25页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3章 表征结果与分析第27-35页
    3.1 形态分析第27-29页
    3.2 材料的比表面积第29-30页
    3.3 XRD表征第30-31页
    3.4 XPS分析第31-32页
    3.5 材料分散性第32-33页
    3.6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4章 C-NZVI对十溴联苯醚的去除实验及反应动力学分析第35-49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5-36页
    4.3 实验方法第36-38页
        4.3.1 碳微球负载纳米铁(C-NZVI)的制备第36页
        4.3.2 实验方法第36-38页
            4.3.2.1 DBDE溶剂配制第36页
            4.3.2.2 不同材料对DBDE的去除实验第36-37页
            4.3.2.3 DBDE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第37页
            4.3.2.4 C-NZVI投加量对DBDE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第37页
            4.3.2.5 不同溶剂条件下C-NZVI对DBDE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第37-38页
    4.4 分析测试方法第38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4.5.1 不同材料对DBDE去除率的影响第38-39页
        4.5.2 C-NZVI投加量的影响第39-40页
        4.5.3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第40-42页
        4.5.4 溶剂条件的影响第42-43页
    4.6 反应动力学分析第43-47页
        4.6.1 不同溶剂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第44页
        4.6.2 不同C-NZVI投加量时的反应动力学第44-45页
        4.6.3 不同DBDE初始浓度时的反应动力学第45-46页
        4.6.4 不同材料的反应动力学第46-47页
    4.7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49-51页
    5.1 结论第49页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49-50页
    5.3 建议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NA条形码的浆果及其制品真伪鉴别技术研究
下一篇:金属氧化物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