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建设与发展论文

中国地区工业生态效率及其收敛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6-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7-19页
        1.2.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第19-21页
        1.3.1 研究方法第19页
        1.3.2 研究框架结构第19-21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21-22页
2 生态效率文献综述及基本理论第22-35页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22-25页
        2.1.1 生态效率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22-23页
        2.1.2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综述第23-24页
        2.1.3 生态效率应用研究综述第24-25页
    2.2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第25页
    2.3 工业生态效率的基本理论第25-27页
        2.3.1 生态效率的内涵第25-26页
        2.3.2 工业生态效率的内涵第26页
        2.3.3 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第26-27页
    2.4 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第27-30页
        2.4.1 经济分析方法第27页
        2.4.2 TOPSIS第27-28页
        2.4.3 灰色评价方法第28页
        2.4.4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28页
        2.4.5 数据包络分析法第28-30页
    2.5 DEA模型第30-35页
        2.5.1 工业生态效率DEA模型第30-31页
        2.5.2 窗口分析模型第31-32页
        2.5.3 工业生态生产率测度的DEA-Malmquist指数第32-33页
        2.5.4 工业生态生产率收敛检验方法第33-35页
3 中国地区工业生态效率实证分析第35-44页
    3.1 样本、变量与数据第35页
    3.2 中国各省市工业生态效率时空差异分析第35-43页
        3.2.1 截面数据分析第35-38页
        3.2.2 综合分析第38-43页
    3.3 结论与启示第43-44页
4 中国地区工业生态生产率实证分析第44-51页
    4.1 我国各省份工业生态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第44-46页
    4.2 我国地区工业生态生产率的变化趋势第46-48页
    4.3 三大区域工业生态生产率的差异性分析第48-49页
    4.4 结论第49-51页
5 中国地区工业生态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第51-54页
    5.1 工业生态生产率收敛检验方法第51-52页
    5.2 各省份工业生态生产率的收敛性检验第52-54页
6 基于共同前沿中国地区工业生态效率分析第54-66页
    6.1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第54-57页
        6.1.1 群组前沿第54-55页
        6.1.2 共同前沿第55-56页
        6.1.3 共同技术率与生态无效率的分解第56-57页
    6.2 变量与数据说明第57-58页
    6.3 实证分析第58-66页
        6.3.1 工业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第58-61页
        6.3.2 生态共同技术率与生态无效率的来源分解第61-64页
        6.3.3 结论与政策涵义第64-66页
7 结论第66-70页
    7.1 研究结论第66-68页
    7.2 相关政策建议第68-69页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叶绿素荧光图像的温室作物监测系统开发
下一篇:探索儿童玩具“源代码”--零到六岁儿童认知成长与玩具设计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