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作用下山岭隧道洞口段典型震害的机理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概述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震害实例及特征 | 第13-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3.1 山岭隧道震害研究方法及成果 | 第17-22页 |
1.3.2 山岭隧道震害研究基本理论 | 第22-25页 |
1.3.3 目前研究不足 | 第25-2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3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第2章 汶川地震中山岭隧道洞口段典型震害浅析 | 第31-40页 |
2.1 边仰坡开裂、落石、滑塌、崩塌 | 第31-32页 |
2.2 明洞、洞门破坏 | 第32-33页 |
2.3 仰拱开裂、隆起 | 第33-34页 |
2.4 二次衬砌开裂与错台 | 第34-35页 |
2.5 衬砌剥落掉块、坍落 | 第35-36页 |
2.6 塌方 | 第36-3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3章 FLAC3D地震动力仿真分析介绍 | 第40-47页 |
3.1 FLAC3D动力响应分析基本理论 | 第40-42页 |
3.1.1 运动方程 | 第40-41页 |
3.1.2 单元空间离散及空间差分方程 | 第41-42页 |
3.2 FLAC3D动力响应分析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42-46页 |
3.2.1 动力荷载与边界条件 | 第42-44页 |
3.2.2 力学阻尼 | 第44-45页 |
3.2.3 输入地震波的校正 | 第45-46页 |
3.2.4 应变分析理论 | 第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龙溪隧道洞口段典型震害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7-77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7-51页 |
4.2 计算模型 | 第51-54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51-52页 |
4.2.2 材料参数 | 第52页 |
4.2.3 边界条件与力学阻尼 | 第52-53页 |
4.2.4 地震波校正与加载 | 第53-54页 |
4.2.5 监测方案 | 第54页 |
4.3 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54-74页 |
4.3.1 加速度响应峰值特征分析 | 第54-57页 |
4.3.2 位移变形特征分析 | 第57-61页 |
4.3.3 受力分布特征分析 | 第61-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5章 龙溪隧道洞口段典型震害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77-121页 |
5.1 原型结构概况 | 第77-78页 |
5.2 模型试验设计 | 第78-91页 |
5.2.1 相似关系推导 | 第78-79页 |
5.2.2 相似材料的选取 | 第79-83页 |
5.2.3 模型箱及边界处理 | 第83-84页 |
5.2.4 模拟范围及模型设计 | 第84-85页 |
5.2.5 传感器布设设计 | 第85-89页 |
5.2.6 地震波加载制度 | 第89-91页 |
5.2.7 试验流程 | 第91页 |
5.3 试验模型制作 | 第91-98页 |
5.3.1 围岩制作 | 第91-92页 |
5.3.2 衬砌制作 | 第92-93页 |
5.3.3 传感器安装 | 第93-95页 |
5.3.4 边坡覆盖层制作 | 第95页 |
5.3.5 模型制作流程 | 第95-98页 |
5.4 模型破坏特征及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98-118页 |
5.4.1 破坏特征分析 | 第98-101页 |
5.4.2 模型加速度响应规律分析 | 第101-106页 |
5.4.3 衬砌结构动土压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106-109页 |
5.4.4 衬砌结构动应变响应规律分析 | 第109-113页 |
5.4.5 坡体水平位移响应分析 | 第113-114页 |
5.4.6 隧道洞口的偏压效应分析 | 第114-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21页 |
第6章 山岭隧道洞口段典型震害的机理综合分析 | 第121-133页 |
6.1 边仰坡开裂、落石、崩塌、滑移 | 第121-124页 |
6.2 衬砌开裂 | 第124-128页 |
6.3 衬砌结构基覆界面处的剪张破裂带 | 第128-13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结论 | 第133-136页 |
展望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