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高职生职业能力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2.1 职业能力概念及内容 | 第20-21页 |
2.1.1 职业能力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职业能力的构成 | 第20-21页 |
2.2 加强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 第21-22页 |
2.3 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2页 |
2.4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 | 第22-23页 |
2.5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26页 |
2.5.1 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理论 | 第23-24页 |
2.5.2 情境学习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访谈问卷调查分析 | 第26-45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6-28页 |
3.1.1 调研目的 | 第26页 |
3.1.2 问卷及访谈设计 | 第26页 |
3.1.3 调研实施 | 第26-27页 |
3.1.4 样本统计 | 第27-28页 |
3.2 高职生职业能力自测统计情况 | 第28-35页 |
3.2.1 职业能力现实情况 | 第28-34页 |
3.2.3 高职生对自身职业能力总体评价 | 第34-35页 |
3.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满意度调查 | 第35-38页 |
3.3.1 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方面 | 第35页 |
3.3.2 专业课起授时间方面 | 第35页 |
3.3.3 专业课比重方面 | 第35-37页 |
3.3.4 实践教学方面 | 第37页 |
3.3.5 校企合作方面 | 第37-38页 |
3.3.6 双师型教师方面 | 第38页 |
3.3.7 课堂教学方法方面 | 第38页 |
3.4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意向 | 第38-42页 |
3.4.1 影响求职的因素 | 第38-39页 |
3.4.2 在校期间作何准备 | 第39页 |
3.4.3 职能能力培养的路径 | 第39-40页 |
3.4.4 自身提升职业能力的最佳方式 | 第40页 |
3.4.5 期望的兼职方式 | 第40-41页 |
3.4.6 最能接受的培养方案 | 第41-42页 |
3.5 高职生职业能力自测分析 | 第42-43页 |
3.5.1 职业能力现实情况分析 | 第42页 |
3.5.2 职业能力因素分析 | 第42页 |
3.5.3 高职生对自身职业能力总体评价分析 | 第42-43页 |
3.6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43-44页 |
3.7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意向分析 | 第44-45页 |
第4章 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生职业能力提出的对策 | 第45-54页 |
4.1 采用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 | 第45页 |
4.1.1 建立全方位仿真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 | 第45页 |
4.1.2 在课程中进行实际项目导入 | 第45页 |
4.1.3 合理设置教学模块 | 第45页 |
4.1.4 展示教学法的运用 | 第45页 |
4.2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 | 第45-46页 |
4.2.1 整合课程,针对性教学 | 第45-46页 |
4.2.2 强化实践,与社会接轨 | 第46页 |
4.3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推动学校教学评价改革 | 第46-48页 |
4.3.1 教学评价应以职业能力为立足点 | 第46-47页 |
4.3.2 将企业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 | 第47-48页 |
4.4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力量 | 第48-49页 |
4.4.1 加快人才引进步伐 | 第48-49页 |
4.4.2 着力培养本校双师型教师 | 第49页 |
4.5 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 | 第49-54页 |
4.5.1 优化高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投资机制 | 第49-51页 |
4.5.2 优化高职实践教学条件的资源配置 | 第51-52页 |
4.5.3 强化高职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 | 第52-53页 |
4.5.4 健全高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评价机制 | 第53-5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 1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