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隐性孔雀石绿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的组装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4页
    1.1 隐性孔雀石绿概况第15-16页
    1.2 隐性孔雀石绿和孔雀石绿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第16-18页
        1.2.1 样品的前处理第16页
        1.2.2 常用的检测方法第16-18页
    1.3 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第18-22页
        1.3.1 电化学阻抗谱的基本原理第18-20页
        1.3.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法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0-22页
    1.4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和目的第22-24页
第二章 隐性孔雀石绿半抗原的合成与鉴定第24-32页
    2.1 前言第24页
    2.2 实验材料第24-25页
        2.2.1 主要实验试剂第24页
        2.2.2 主要仪器设备第24-25页
    2.3 实验方法第25-29页
        2.3.1 隐性孔雀石绿半抗原I的合成第25-26页
        2.3.2 隐性孔雀石绿半抗原II的合成第26页
        2.3.3 隐性孔雀石绿半抗原III的合成第26-27页
        2.3.4 隐性孔雀石绿半抗原IV的合成第27-29页
    2.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29-31页
        2.4.1 半抗原I的合成结果鉴定第29-30页
        2.4.2 半抗原II的合成结果鉴定第30页
        2.4.3 半抗原III的合成结果鉴定第30-31页
        2.4.4 半抗原IV的合成结果鉴定第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隐性孔雀石绿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建立第32-44页
    3.1 前言第32页
    3.2 实验材料第32-33页
        3.2.1 主要实验试剂第32页
        3.2.2 主要溶液配制第32-33页
        3.2.3 主要仪器设备第33页
    3.3 实验方法第33-36页
        3.3.1 隐性孔雀石绿免疫原与包被原的制备第33页
        3.3.2 人工抗原的检测及结合比的测定第33-34页
        3.3.3 隐性孔雀石绿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34-35页
        3.3.4 抗体的纯化与灵敏度测定第35-36页
        3.3.5 抗血清的特异性鉴定第36页
        3.3.6 样品前处理第36页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36-43页
        3.4.1 人工抗原的鉴定及结合比的测定第36-38页
        3.4.2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第38页
        3.4.3 包被抗原对间接ELISA的影响第38-39页
        3.4.4 抗体纯化结果鉴定及标准抑制曲线的建立第39-40页
        3.4.5 隐性孔雀石绿多克隆抗体交叉性分析第40-41页
        3.4.6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41-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隐性孔雀石绿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的组装第44-53页
    4.1 前言第44页
    4.2 实验材料第44-45页
        4.2.1 主要实验试剂第44页
        4.2.2 主要试验仪器第44-45页
    4.3 实验方法第45-46页
        4.3.1 BSA还原的纳米金簇(BSA-AuNCs)的制备第45页
        4.3.2 免疫传感器的组装第45-46页
        4.3.3 电化学检测第46页
        4.3.4 样品收集和前处理第46页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46-52页
        4.4.1 重氮化修饰电极和BSA-AuNCs的表征第46-47页
        4.4.2 免疫传感器组装过程的表征第47-49页
        4.4.3 隐性孔雀石绿抗体的浓度和孵育时间优化第49页
        4.4.4 免疫反应中孵育时间和pH值优化第49-50页
        4.4.5 免疫传感器对抗原的响应第50-51页
        4.4.6 免疫传感器重现性和稳定性的测定第51页
        4.4.7 分析应用第51-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结论第53-55页
    5.1 工作结论第53页
    5.2 工作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附录第62-68页
致谢第68-69页
作者简历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渡金属催化的氮杂芳烃的三氟甲基化及2-吡啶羧酸的脱羧偶联反应研究
下一篇:表面活性剂调控的Ag/AgCl或卟啉纳米结构的可控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