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0.1 研究范畴 | 第11-12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0.2.1 国内档案学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2.2 国内高校档案学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3 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0.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0.5.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0.5.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1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档案学者群体形成的背景 | 第18-28页 |
1.1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高校档案学者群体的形成背景 | 第18-23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8-20页 |
1.1.2 学术背景 | 第20-21页 |
1.1.3 教育背景 | 第21-23页 |
1.2 21世纪高校档案学者群体的形成背景 | 第23-28页 |
1.2.1 社会背景 | 第24页 |
1.2.2 学术背景 | 第24-26页 |
1.2.3 教育背景 | 第26-28页 |
2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档案学者群体的构成情况及其分析 | 第28-45页 |
2.1 以“年龄”为特征的高校档案学者群体的构成 | 第28-32页 |
2.1.1 年龄分布情况 | 第28-29页 |
2.1.2 年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2.1.3 学者年龄与学术贡献的关系分析 | 第31-32页 |
2.2 以“学历背景”为特征的高校档案学者群体的构成 | 第32-38页 |
2.2.1 学历背景分布 | 第32页 |
2.2.2 学历背景分布特点 | 第32-36页 |
2.2.3 学历背景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2.3 以“地域”为特征的高校档案学者群体的构成 | 第38-45页 |
2.3.1 地域分布 | 第38-40页 |
2.3.2 地域分布特点 | 第40-42页 |
2.3.3 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42-45页 |
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档案学者群体的特点分析 | 第45-53页 |
3.1 接受过档案学专业的高等教育 | 第45-46页 |
3.2 善于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学术研究 | 第46-48页 |
3.3 学术研究的与时俱进 | 第48-49页 |
3.4 论观点的抽象性不断提高 | 第49-51页 |
3.5 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科学化 | 第51-53页 |
4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档案学者群体的贡献 | 第53-69页 |
4.1 档案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 | 第53-58页 |
4.1.1 完善档案学学科体系 | 第53-55页 |
4.1.2 拓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 第55-56页 |
4.1.3 产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 第56-58页 |
4.2 档案高等教育领域的贡献 | 第58-69页 |
4.2.1 档案学教育体系日臻完善,教育形式日趋多样化 | 第58-60页 |
4.2.2 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 第60-62页 |
4.2.3 壮大档案专业师资队伍 | 第62-65页 |
4.2.4 丰富档案专业教材种类 | 第65-69页 |
5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档案学者群体的局限性与改善 | 第69-81页 |
5.1 与实践相脱离,理论成果存在“空洞化” | 第69-71页 |
5.2 “近亲繁殖”现象仍然存在,学缘结构有待改善 | 第71-77页 |
5.3 学术力量分散,尚未形成组织体系完善的学术团体 | 第77-81页 |
结束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