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地区陆海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人地关系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人海关系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3 陆海关系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4 协同演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2 陆海复合系统内涵及其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 第20-31页 |
2.1 复合系统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2.1.1 系统的内涵及其分类 | 第20-21页 |
2.1.2 复合系统内涵及其特点 | 第21-23页 |
2.2 陆海复合系统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23-25页 |
2.2.1 陆海复合系统的内涵 | 第23页 |
2.2.2 陆海复合系统的特征 | 第23-25页 |
2.3 协同演化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3.1 协同演化的定义 | 第26-27页 |
2.3.2 协同演化的特征 | 第27-28页 |
2.4 陆海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 | 第28-31页 |
2.4.1 陆海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核心动力 | 第28-29页 |
2.4.2 陆海复合系统协同演化外源动力 | 第29-31页 |
3 陆海复合系统综合评价 | 第31-40页 |
3.1 评价模型 | 第31-32页 |
3.1.1 基础权重模型 | 第31页 |
3.1.2 变权理论及其模型 | 第31-32页 |
3.1.3 陆海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 第32页 |
3.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5页 |
3.3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 第35页 |
3.4 沿海地区陆域与海域子系统综合评价 | 第35-40页 |
3.4.1 沿海地区陆域子系统综合评价 | 第35-37页 |
3.4.2 沿海地区海域子系统综合评价 | 第37-40页 |
4 沿海地区陆海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方向判别 | 第40-45页 |
4.1 基于信息熵的陆海复合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 | 第40-41页 |
4.2 测度结果及其分析 | 第41-45页 |
4.2.1 信息熵测度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2.2 有序度测度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5 沿海地区陆海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类型及阶段 | 第45-52页 |
5.1 陆海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状态动力学模型 | 第45-48页 |
5.2 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型参数估计 | 第48-49页 |
5.3 测度结果及其分析 | 第49-52页 |
6 沿海地区陆海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综合分析 | 第52-54页 |
6.1 协同演化萌芽阶段 | 第52页 |
6.2 协同演化形成阶段 | 第52页 |
6.3 协同演化成长阶段 | 第52-53页 |
6.4 协同演化成熟阶段 | 第53-54页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4-57页 |
7.1 结论 | 第54-55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