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名词表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植物减数分裂重组的研究 | 第10-11页 |
1.1.1 同源染色体识别、联会、配对与重组发生的一般过程 | 第10页 |
1.1.2 重组形成的分子机理 | 第10-11页 |
1.2 影响重组发生的主要因素 | 第11-12页 |
1.3 全基因组重组频率分析 | 第12-13页 |
1.3.1 细胞学的分析方法 | 第12页 |
1.3.2 四分子分析法 | 第12-13页 |
1.3.3 连锁遗传图谱的分析方法 | 第13页 |
1.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13-15页 |
1.4.1 原位杂交原理 | 第13-14页 |
1.4.2 原位杂交探针的类型 | 第14页 |
1.4.3 探针标记方法的发展 | 第14-15页 |
1.4.4 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 | 第15页 |
1.5 芸薹属植物的起源及ABC基因组之间的关系 | 第15-18页 |
1.5.1 芸薹属植物的起源 | 第15-16页 |
1.5.2 A、B、C三基因组之间的关系 | 第16-18页 |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4页 |
2.2.1 取材及处理 | 第18页 |
2.2.2 普通细胞学观察 | 第18-19页 |
2.2.3 基因组原位杂交 | 第19页 |
2.2.4 主要化学药品 | 第19页 |
2.2.5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 第19-20页 |
2.2.6 酶解液的配制 | 第20页 |
2.2.7 探针的标记 | 第20-21页 |
2.2.8 原位杂交制片 | 第21-22页 |
2.2.9 原位杂交 | 第22-24页 |
2.3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染色体配对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5页 |
3.1 FISH检测减数分裂早期染色体配对情况 | 第25-30页 |
3.1.1 甘蓝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早期的配对情况 | 第26-27页 |
3.1.2 甘蓝型油菜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早期的配对情况 | 第27-29页 |
3.1.3 白菜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早期的配对情况 | 第29-30页 |
3.2 FISH检测白菜染色体的交叉频率 | 第30-36页 |
3.2.1 天然白菜 3H120 | 第30-31页 |
3.2.2 天然白菜Kenshi | 第31-33页 |
3.2.3 分离白菜中双 11A | 第33-35页 |
3.2.4 分离白菜Oro A | 第35-36页 |
3.3 FISH检测甘蓝染色体的交叉频率 | 第36-39页 |
3.3.1 甘蓝 10GL | 第36-38页 |
3.3.2 迟芥蓝 | 第38-39页 |
3.4 FISH检测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的交叉频率 | 第39-42页 |
3.4.1 甘蓝型油菜中双 11 | 第39-41页 |
3.4.2 甘蓝型油菜中油 821 | 第41-42页 |
3.5 天然白菜和分离白菜交叉频率对比 | 第42页 |
3.6 白菜与甘蓝交叉频率对比 | 第42页 |
3.7 甘蓝型油菜与白菜A基因组,甘蓝C基因组对比 | 第42页 |
3.8 白菜、甘蓝和甘蓝型油菜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对比 | 第42-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4.1 白菜、甘蓝和甘蓝型油菜减数分裂早期染色体配对情况 | 第45页 |
4.2 白菜、甘蓝和甘蓝型油菜终变期交叉频率 | 第45-46页 |
4.3 细胞学研究方法与遗传图谱研究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