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3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综述 | 第15-17页 |
2.1.1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 | 第15-16页 |
2.1.2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16页 |
2.1.3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福利效应 | 第16-17页 |
2.2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证综述 | 第17-19页 |
2.2.1 事后评估:引力模型综述 | 第17页 |
2.2.2 事前预测:以GTAP模型为例 | 第17-19页 |
2.3 “一带一路”的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3.1 “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点 | 第19页 |
2.3.2 “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合作领域综述 | 第19-20页 |
2.4 评述 | 第20-23页 |
3 “一带一路”内涵、背景与沿线国家情况 | 第23-31页 |
3.1 国内环境:产能过剩,能源紧迫 | 第24-25页 |
3.2 国外环境:大国受挫,周边稳定 | 第25-26页 |
3.3 沿线国家总体情况与中国的FTA进程 | 第26-31页 |
3.3.1 沿线国家经济贸易情况 | 第26-29页 |
3.3.2 中国的FTA战略进程 | 第29-31页 |
4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FTA合作模式 | 第31-50页 |
4.1 产业互通 | 第31-41页 |
4.1.1 双多边特惠式经济合作模式 | 第31-36页 |
4.1.2 多维度泛化式经济合作模式 | 第36-41页 |
4.2 地域互联 | 第41-50页 |
4.2.1 “一带”合作模式:战略要塞重点突破 | 第41-44页 |
4.2.2 “一路”合作模式:合作伙伴全线贯通 | 第44-50页 |
5 “一带一路”下的自贸区建设效应分析与我国FTA布局 | 第50-69页 |
5.1 GTAP运作机理 | 第51-53页 |
5.2 GTAP模型设计 | 第53-56页 |
5.2.1 区域产业选择 | 第53-54页 |
5.2.2 模拟方案设定 | 第54-56页 |
5.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5页 |
5.3.1 宏观经济效应 | 第56-63页 |
5.3.2 产业变化效应 | 第63-65页 |
5.4 中国下一步FTA战略布局 | 第65-68页 |
5.5 实验结论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