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我国社会治理相关问题研究 | 第13-18页 |
1.2.2 马克思主义社会—国家原理内容研究 | 第18-19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9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2章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3-3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2.1.1 社会管理 | 第23-24页 |
2.1.2 社会治理 | 第24-26页 |
2.1.3 社会建设 | 第26-27页 |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国家原理 | 第27-33页 |
2.2.1 马克思“社会”的内涵 | 第28页 |
2.2.2 马克思“国家”的内涵 | 第28-29页 |
2.2.3 马克思主义社会-国家原理的基本观点。 | 第29-33页 |
2.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历程 | 第34-45页 |
3.1 社会统一于国家(政府)时期:全能政府与社会统治 | 第34-35页 |
3.1.1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第34页 |
3.1.2 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 第34-35页 |
3.2 国家与社会的分化时期:职能政府与社会管理 | 第35-39页 |
3.2.1 从1978年具有历史抉择意义的改革开放到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第35-36页 |
3.2.2 从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到2002年党十六大的召开 | 第36-37页 |
3.2.3 从2002年进入战略机遇期的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 | 第37-39页 |
3.3 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时期:规制政府与社会治理 | 第39-43页 |
3.3.1 社会治理的理念 | 第40-41页 |
3.3.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第41-42页 |
3.3.3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第42-43页 |
3.4 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对策 | 第45-56页 |
4.1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困境 | 第45-47页 |
4.1.1 政府管控思维续存 | 第45-46页 |
4.1.2 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 第46页 |
4.1.3 社会政策实施低效 | 第46-47页 |
4.1.4 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备 | 第47页 |
4.2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对策 | 第47-55页 |
4.2.1 界定社会治理的主客体 | 第48-51页 |
4.2.2 优化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和服务型政府 | 第51-53页 |
4.2.3 健全社会组织,推进社区治理,提升社会政策效用 | 第53-54页 |
4.2.4 加强法治建设,坚守法治信仰 | 第54-55页 |
4.3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