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1.5.3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22-32页 |
2.1 信贷风险概述 | 第22-24页 |
2.1.1 信贷风险的涵义 | 第22页 |
2.1.2 信贷风险的特征 | 第22-23页 |
2.1.3 信贷风险的类型 | 第23-24页 |
2.2 信贷风险的度量模型 | 第24-28页 |
2.3 信贷风险控制的概述 | 第28-30页 |
2.3.1 信贷风险控制的涵义 | 第28-29页 |
2.3.2 信贷风险控制的要素分析 | 第29-30页 |
2.3.3 信贷风险控制理论模型 | 第30页 |
2.4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莱芜市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第32-44页 |
3.1 莱芜市农村信用社简介 | 第32-33页 |
3.2 莱芜市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现状 | 第33-36页 |
3.2.1 信贷风险控制制度 | 第33-34页 |
3.2.2 信贷状况 | 第34-35页 |
3.2.3 信贷风险控制现状 | 第35-36页 |
3.3 莱芜市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度量 | 第36-39页 |
3.3.1 数据的选取 | 第36页 |
3.3.2 风险因素的度量 | 第36-38页 |
3.3.3 信贷风险分析 | 第38-39页 |
3.4 莱芜市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9-43页 |
3.4.1 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3.4.2 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加强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的建议 | 第44-53页 |
4.1 建立科学完善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 第44-47页 |
4.1.1 建立科学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 第44-45页 |
4.1.2 建立完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 | 第45页 |
4.1.3 完善信贷风险内部管理体系 | 第45-47页 |
4.2 完善信贷业务流程 | 第47-48页 |
4.2.1 加强贷前调查 | 第47页 |
4.2.2 严格贷时审查 | 第47-48页 |
4.2.3 加强贷后管理 | 第48页 |
4.3 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 | 第48-50页 |
4.3.1 加强政策性贷款的风险控制 | 第48-49页 |
4.3.2 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 | 第49页 |
4.3.3 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 | 第49-50页 |
4.4 加强信贷人员及其岗位的管理 | 第50-52页 |
4.4.1 加大信贷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 第50页 |
4.4.2 建立基于经营性成果的绩效考核 | 第50-51页 |
4.4.3 建立有效的贷款约束机制 | 第51页 |
4.4.4 健全信贷岗位责任追究制度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5.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