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绪论 | 第11-14页 |
(一) 适应性 | 第11页 |
(二) 适应性思维 | 第11-12页 |
(三) 空间环境艺术与适应性思维 | 第12-13页 |
(四) 适应人类普遍情感——空间环境设计的适应要求 | 第13-14页 |
二、从审美原则看空间环境的客观需求 | 第14-21页 |
(一) 适应思考下的审美指向及审美标准 | 第14-15页 |
(二) 适应思考下的形式美及形式美原则 | 第15-20页 |
1、从适度到适应——空间尺度的人性化发展 | 第15-16页 |
2、由视觉均衡看仿生理念的空间引用 | 第16-17页 |
3、从生态形式周期的节奏感与韵律性探究空间环境发展自然化趋势 | 第17-18页 |
4、从人的生存观与价值观分别看待空间对立法则与空间统一法则 | 第18-20页 |
(1) 适应人类生存观念下发展起来的空间对立法则 | 第18-19页 |
(2) 适应人类价值观念下发展起来的空间统一法则 | 第19-20页 |
(三) 创造空间环境的客观需求 | 第20-21页 |
三、空间环境适应性的内容 | 第21-35页 |
(一) 空间环境适应性的文化内含 | 第21-27页 |
1、文化适应 | 第21页 |
2、从文化适应的双重性看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 第21-24页 |
(1) 文化适应的双重性 | 第21-22页 |
(2) 文化发展的全球化与多元化 | 第22-23页 |
(3) 城市发展与文化的时代危机 | 第23-24页 |
例证:现代主义建筑的扩张与城市地域性形象的消亡 | 第23-24页 |
例证:芬兰当代艺术设计思想与中国传统“道”“禅”思想的碰撞 | 第24页 |
3、空间环境设计的文化地域性 | 第24-27页 |
(1) 文化的地域性原则 | 第24-25页 |
(2) 地域文化冲突 | 第25页 |
(3) 地域文化同化 | 第25-26页 |
(4) 地域性文化是当代空间环境设计的能量源泉 | 第26-27页 |
例证:苏州博物馆新馆空间环境的文化地域性适应 | 第26-27页 |
(5) 空间环境设计应当适应区域文化内涵 | 第27页 |
(二) 空间环境适应性所包含的功能内含 | 第27-35页 |
1、实用功能 | 第27页 |
2、适用功能 | 第27-35页 |
(1) 适应人类情感 | 第27-29页 |
例证:安藤忠雄“光的教堂” | 第28-29页 |
(2) 适应人类对空间功能的适应要求 | 第29-35页 |
从室内智能家居的功能拓展看城市网络化应用 | 第29-31页 |
从室内空间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看低碳经济的发展 | 第31-33页 |
从室内空间环境生态型建设思想看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 第33-35页 |
四、空间环境适应性的形式 | 第35-41页 |
(一) 形式内容——自然元素空间应用 | 第35-37页 |
1、光影的空间运用 | 第35-36页 |
2、材质肌理的空间运用 | 第36-37页 |
(二) 形式手段——形象的抽象表达与形式含义的转嫁 | 第37-41页 |
1、原生态——原始的自然美内涵 | 第37-38页 |
例证:丽江古城——文化生态古镇 | 第38页 |
2、仿生——艺术形象的抽象化表现、艺术情感的集中释放 | 第38-40页 |
例证: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的艺术表现——米拉公寓和巴特洛公寓 | 第39-40页 |
3、形式转嫁——使用性的改变和文化含义的借代 | 第40-41页 |
例证:张连志与他的瓷房子 | 第40-41页 |
五、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